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我國作為全球茶葉生產、消費與出口大國,茶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強,茶葉市場需求不斷擴大,對茶葉品質和安全性的要求也日益提升。在此背景下,茶葉標準化工作成為推動茶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了解我國茶葉標準化工作的現狀、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發展趨勢,對把握2025年茶葉行業走向至關重要。2025年,我國茶園面積預計將穩定在343.31萬hm2左右,干毛茶總產量有望突破350萬t,總產值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達到3500億元左右。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茶葉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茶葉標準在茶葉生產、加工、貯存、營銷以及資源開發利用等環節發揮著關鍵的規範作用,是保障茶葉質量安全、推動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準則。我國茶葉標準體系經過多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並不斷完善。從新中國成立後開始萌芽,20世紀80年代起,國家、部門和地方陸續制定實施各類茶葉標準。如今,已建立起一套涵蓋廣泛、層次分明的標準體系。
按照實施約束力,茶葉標準分為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從制定主體來看,包含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與團體標準;依據標準對象屬性,有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以信息載體劃分,則有標準文件(文字形式)和標準樣品(實物形式)。目前,我國茶葉標準體系中,茶葉國際標準有36項,國家標準130多項,行業標準200多項,地方標準1200多項,其中全國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管理的國家標準達79項。
茶葉產品標準是規範茶葉品質的核心標準,涵蓋了茶葉從品種、規格到生產、包裝、運輸等多個環節的要求。早期,對外貿易部制訂的《全國統一輸出茶葉檢驗暫行標準》為我國出口茶葉標準奠定了基礎。隨後,一系列茶葉產品標準相繼發布,如《花茶級型坯》成為我國首個茶葉產品國家標準,《綠茶》國家標準經過多次修訂,形成了如今的GB/T14456系列國家標準。地理標誌產品標準方面,眾多地方名茶也擁有了相應的國家標準,目前現行有效的茶葉地理標誌產品國家標準有18項。至此,我國主要茶葉產品基本都制訂了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
茶葉質量安全標準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對保障我國茶產業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早期的《綠茶、紅茶衛生標準》開啟了我國茶葉質量安全標準的建設進程,之後《茶葉衛生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等標準的頒布實施,不斷規範著茶葉質量安全管理。隨著《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與修訂,茶葉質量安全標準進一步整合和嚴格化。2021年實施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涉茶限量指標大幅增加且更加嚴格;2023年實施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茶葉》,作為我國茶葉領域首個強制執行的產品標準,對原料、感官、污染物限量等方面做出了明確規定,有力保障了茶葉質量安全。
我國茶葉試驗方法和規範、規程等標準也在改革開放後逐步建立起來。檢驗和試驗方法標準,如《茶葉中硒含量的檢測方法》,為茶葉質量檢測提供了統一規範;規範、規程標準,像《茶葉生產技術規範》,則確保了茶葉生產過程的穩定性和產品的一致性。
在茶葉物流方面,我國也初步形成了相關標準體系,涵蓋包裝、標籤、倉儲等內容。例如《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茶葉貯存》等標準,規範了茶葉在物流過程中的各項操作,保證了茶葉品質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的穩定性。
現行的茶葉領域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如《茶產業項目運營管理規範》《出口茶葉質量安全控制規範》等,從項目運營、出口質量控制等多個角度,為茶葉產業的有序發展提供了管理依據和工作規範。
近年來,我國在茶葉國際標準化領域成績斐然。不僅有4項茶葉國際標準由我國專家牽頭研製,全國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還積極推動國家標準外文版翻譯工作,已完成23項國家標準外文版翻譯,有力支持了中國標準「走出去」戰略,提升了我國在國際茶葉市場的話語權。
我國茶葉實物樣(參考樣)體系自新中國成立後逐步建立,在茶葉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
毛茶標準樣是評定毛茶等級及價格的實物依據,對茶葉收購環節至關重要。1953年建立的全國統一毛茶分級標準樣,將不同茶類的毛茶進行了細緻分級。此後,毛茶標準樣不斷發展完善,1983年相關標準的制訂,使毛茶標準樣正式走上標準化發展道路。不過,隨著全國茶葉市場放開,其管理模式也發生了變化。
加工標準樣在毛茶加工過程中,為成品茶的加工和交接驗收提供了關鍵參考。自1953年起,我國針對不同茶類制定加工標準樣,內銷、邊銷和外銷茶的加工標準樣分別由相應主管部門審定管理,確保了成品茶的質量穩定。
貿易標準樣是國際茶葉貿易中成交計價和貨物交接的實物依據。我國從1954年開始建立貿易標準樣,逐步涵蓋了綠茶、紅茶、烏龍茶等多個茶類。貿易標準樣的建立,規範了茶葉國際貿易,促進了產銷結合和供應鏈的穩定。在實際貿易中,不同茶類按照相應標準進行歸類和交易。
茶葉標準樣品是茶葉標準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文字標準共同構成完整的茶葉標準體系。近年來,隨著茶葉標準化工作的推進和相關法律地位的明確,茶葉標準樣品研製工作得到了較快發展。
茶葉國家標準樣品分為感官分級標準樣品和茶葉中活性化合物標準樣品兩大類。目前已發布19項茶葉感官國家標準樣品,但多數已過有效期,現行有效的包括《機制茯茶感官標準樣品》《沱茶感官標準樣品》等。同時,還有多項感官分級標準樣品正在研製中。茶葉中活性化合物國家標準樣品目前有《茶黃素-3,3'-雙沒食子酸酯標準樣品》等,也有部分處於研製階段。
茶葉感官分級國家標準樣品的研製有一套嚴格的程序,包括方案制定、原材料選取、製備、檢驗、定值測量等多個環節。原材料要符合品質要求且來源廣泛,製備技術需滿足生產要求,定值由專業資質的審評專家依據相關標準獨立進行,以確保標準樣品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為推動茶葉國家標準樣品建設,2021年成立了全國標準樣品技術委員會茶葉標準樣品專業工作組。該工作組制定了工作規劃和茶葉標準樣品體系表,在名優綠茶、普洱茶、六堡茶、茯茶等重點領域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例如,《龍井茶感官分級標準樣品》提升了龍井茶的質量管控和品牌發展;《沱茶感官標準樣品》規範了沱茶的生產和市場流通;《六堡茶(散茶)感官分級標準樣品》使六堡茶的品質審評更加客觀公正;《機制茯茶感官標準樣品》推動了茯茶產業的發展。
儘管茶葉感官標準樣品研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面臨技術挑戰。標準樣品穩定性檢驗周期與茶葉保質期、有效期的匹配問題較為突出,部分茶類品質穩定周期短,而穩定性檢驗耗時較長,可能導致標準樣品研製未完成有效期就已過,影響應用效果,需要加快研製進程。茶葉行業趨勢分析指出,研製與文字標準對應的感官標準樣品具有重要意義和廣闊前景,能為茶葉產業的各個環節提供權威支持。
我國茶葉標準化工作在過去幾十年取得了顯著成就,從標準體系的構建完善,到實物樣(參考樣)的發展,再到標準樣品的研製與應用,都為茶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2025年,隨著茶葉市場需求的持續增長,茶葉標準化將在保障茶葉質量安全、提升產業競爭力方面發揮更為關鍵的作用。
然而,當前茶葉標準化工作仍面臨一些挑戰,如部分標準樣品穩定性檢驗與茶葉保質期的協調問題等。未來,需要進一步加強茶葉標準樣品的研製工作,加快研製進程,使其更好地與文字標準配合,為茶葉品質評定、質量監督等提供更可靠的依據。同時,持續完善茶葉標準體系,加強國際標準的參與和制定,推動中國茶葉標準「走出去」,提升我國茶葉產業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通過不斷推進茶葉標準化工作,促進茶產業朝著高質量、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茶葉的需求,實現我國從茶葉大國向茶葉強國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