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消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2025年,藥膳行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藥膳糕點作為藥膳與傳統美食相結合的產物,憑藉獨特的營養與保健功能,逐漸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從歷史悠久的傳承到現代技術的創新應用,從品牌的崛起與文化的傳承到加工工藝的不斷探索,藥膳糕點的發展軌跡豐富多彩,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與機遇 。
藥膳作為特殊膳食,依據中醫理論,以食材、藥材和調味料為原料,兼具滋補保健、延年益壽及治療疾病的功效。其歷史可追溯至西漢,在晉朝、唐代、宋代、明清時期不斷發展演變。而藥膳糕點作為藥膳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源於商周時期,當時被稱為 「餌」 或 「粢」,與秋季敬神嘗新習俗相關。此後,不同朝代湧現出眾多特色藥膳糕點。宋代的蜀椒糕可改善氣血不足、脾胃虛寒;明代的八珍糕針對脾胃問題,香甜可口且無藥味,成為食療養生佳品;清朝宮廷盛行的棗糕,選用紅棗,具有多種養生功效;民國時期,藥膳糕點流派眾多,品種豐富。這些歷史悠久的藥膳糕點,承載著古人的智慧與對健康的追求,是中醫藥文化的重要載體。
2025 年,國內湧現出多個知名的藥膳糕點品牌,如稻香村、味滋源、萬元和等。這些品牌在市場上占據一定份額,其產品中常見的藥食同源中藥材包括黑芝麻、茯苓、紅棗等。從地域分布來看,福建、安徽、四川等地是藥膳糕點的主要生產地。這些品牌通過獨特的配方和製作工藝,滿足消費者對健康與美味的雙重需求,在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
為傳承和發揚糕點文化,許多藥膳糕點製作技藝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稻香村始創於 1773 年,其蘇式月餅製作技藝在 2009 年被列入江蘇省非遺保護名錄,清水玫瑰餅更是深受喜愛;天津的祥禾餑餑鋪起源於 1912 年,其傳統糕點製作技藝於 2018 年被列入非遺,代表產品貴妃餅營養豐富、口感多樣;浙江西塘的八珍糕是夏令防病食品,製作技藝列入浙江省非遺,具有健脾養胃的功效;楊先生江南糕點鋪的芡實糕由清宮八珍糕演變而來,也成為非遺,具有多種調理功效。這些非遺藥膳糕點,不僅是美食,更是文化的象徵,通過傳承與創新,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藥膳文化。
藥材前處理方式多樣,包括打漿、打粉、提取等,不同處理方式對藥膳糕點品質影響各異。將藥食同源中藥材打成細粉加入糕點時,桑葉粉粒徑為 180 目時蛋糕品質最佳,荷葉超微粉對酥性餅乾感官品質改良效果優於粗粉;打成漿加入糕點,可提升其硬度、咀嚼性等,如山藥與大米添加比為 2∶18 時,米發糕感官得分最高;藥材提取物加入糕點,能提高抗氧化活性和抗菌作用,像薑黃和丁香提取物可增強黃油蛋糕的抗真菌和抗氧化能力;發酵後的藥材提取物可改善糕點口感,發酵陳皮粉添加量為 5g 時,陳皮魚糕口感最好;酶解後的藥材提取物能改善糕點咀嚼性等品質,黃精渣中不溶性膳食纖維添加量為 5% 時,餅乾品質最佳。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藥膳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藥膳糕點主要分為水蒸、油炸、烘烤、熟粉四大類,不同熟制方式對其品質影響顯著。水蒸類糕點中,蒸製時間是關鍵,蒲公英糯米糍蒸製時間大於 20min 表皮過軟不易成形,白芨玫瑰糕蒸製 22min 時感官評分最高;油炸類糕點中,油炸溫度影響口感和香味,蓮子片在 176℃油炸時色澤金黃、口感酥脆;烘烤類糕點中,烘烤溫度影響口感、色澤等,烏梅核桃酥底火 150℃、面火 180℃時品質最佳;熟粉類糕點中,藥材添加量影響口感和風味,甘草綠豆糕點中甘草粉添加量為 1.6% 時口感最佳。
當前,藥膳糕點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加強技術創新是提高藥材利用率的關鍵,通過超臨界流體萃取等技術,可優化藥膳糕點的營養和品質;加強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將藥膳糕點納入教學,能提高品牌競爭力,讓更多人了解其文化內涵;在油炸類藥膳糕點製作中,選擇抑制有害物質產生的藥材,可降低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豐富藥膳糕點的營養品質。只有解決這些問題,藥膳糕點才能在傳承中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
綜上所述,2025年的藥膳糕點在歷史傳承、品牌發展、文化保護和加工工藝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面臨著諸多挑戰。通過加強技術創新、文化傳承和品質提升,藥膳糕點有望在未來實現特色化、品牌化和規模化發展,成為人們健康飲食的重要選擇,進一步推動藥膳行業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