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貿易政策動盪背景下,美國港口的貨櫃運輸軌跡正經歷劇烈波動。4月,企業為規避關稅成本激增而集中囤貨,推動美國貨櫃進口量創下歷史同期新高;但隨著關稅全面生效,供應鏈策略調整導致5月運輸量面臨斷崖式下跌。這場由政策引發的供需變化不僅重塑了國際貿易格局,更折射出全球供應鏈對地緣政治風險的高度敏感性。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貨櫃行業市場深度研究與戰略諮詢分析報告》指出,2024年4月,美國港口迎來貨櫃進口高峰。當月總進口量達240.2萬標準箱(TEU),同比增長9.1%,刷新歷史同期記錄。其中,來自中國的貨物占比33.4%,進口量同比上升6.2%。這一增長源於企業在關稅生效前的集中採購行為——川普政府對華商品加征至145%的關稅,疊加對其他貿易夥伴徵收10%關稅的威脅,迫使企業通過提前備貨降低未來成本壓力。
5月開始,供應鏈策略發生逆轉。美國兩大核心港口——西海岸最大門戶樞紐及鄰近港口的高管透露,預計當月吞吐量將同比下降30%。具體數據顯示,原計劃80艘靠港船舶中已有20%被取消,6月份更出現13個航次的預訂撤單。航運公司分析指出,跨太平洋航線貨運量已下降3040%,延遲到貨導致美國5月進口數據可能進一步走低。部分承運商開始縮減運力,通過停航降低運營成本。
運輸量驟降直接衝擊港口及物流業就業市場。卡車運輸和倉儲環節或面臨人員冗餘風險,而消費者可能因商品供應減少遭遇價格上漲壓力。儘管某政界人士稱"損失的錢更少了",但海運進口作為美國經濟健康的重要指標,其波動反映了製造業原材料短缺與零售商品供給的潛在危機。更深遠的影響是全球供應鏈穩定性受挫——貿易政策反覆疊加地緣衝突,已導致中東、東歐等地物流網絡持續承壓。
當前數據僅反映政策衝擊的第一階段影響。分析顯示,若貿易戰持續升級,2024年全球貨運量可能全面萎縮。美國港口的貨櫃吞吐量變化曲線,既印證了企業對貿易壁壘的短期應對策略,也暴露出長期政策不確定性對企業投資信心與供應鏈布局的深遠破壞。從歷史經驗看,類似規模的進口下降通常出現在經濟衰退或重大災難時期,此次波動卻源於純粹的政治決策,凸顯國際貿易體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非經濟性挑戰。
這場貨櫃運輸量的劇烈起伏,本質上是貿易保護主義對全球資源配置效率的一次壓力測試。當政策工具成為成本計算的核心變量時,企業被迫在庫存堆積與關稅風險間反覆權衡,而消費者、勞動者和經濟體整體則承擔著試錯代價。隨著更多國家啟動反制措施,這種"以鄰為壑"的博弈或將持續推高全球供應鏈的成本中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