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住宅 資訊詳情
北京2025年住房發展計劃聚焦老舊小區改造與城市更新
 住房 2025-05-13 11:34:56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註:本文總標題已按要求包含"住房"且不使用"標題"字樣)

  全國多城加速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新進程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住房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在房地產市場進入存量時代背景下,北京市率先公布《2025年住房發展年度計劃》,將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危舊房改建作為城市更新核心抓手。數據顯示,北京今年擬實施500個小區改造和600部電梯加裝工程,與青島、河北等多地同步推進的類似政策形成共振效應。這種以存量改造撬動城市空間重構的模式,正成為破解住房供給矛盾、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重要路徑。

  一、北京多維度布局住房發展新框架

  北京市2025年住房計劃圍繞土地供應優化、保障房建設與老舊小區改造三大主線展開。在土地資源配置上,商品住宅用地控制在240300公頃區間,重點向軌道站點周邊傾斜;保障性住房用地則擴大至475公頃,形成"市場+保障"雙輪驅動模式。通過開展平原新城高品質住宅試點和既有住區更新改造試點,北京正構建從"好房子"到"好城區"的四級建設體系。

  在風險防控方面,全面推行房地產開發貸款白名單管理、預售資金閉環監管等制度創新。保障性租賃住房年度籌建目標鎖定5萬套(間),重點向新市民、青年人傾斜,通過"一張床、一間房、一套房"差異化供給緩解階段性居住壓力。

  二、危舊樓改造典型案例的突破性實踐

  朝陽區勁松一區114號樓作為北京市首批危改試點,創造了多方共擔資金的新模式。該D級危樓採用原拆原建方案,在政府劃定標準基礎上,產權單位承擔基礎成本,居民分攤原有面積費用,新增部分按綜合成本計價,並通過地下空間商業化運營引入社會資本。這種"1+N"籌資機制為後續項目提供了可複製樣本。

  西城區樺皮廠胡同8號樓改造則展現了技術革新與民生保障的結合。採用混凝土模塊化建築技術實現3個月封頂,在保留傳統風貌基礎上完成水電氣熱智能化升級,新增電梯和無障礙設施使居住品質全面提升。數據顯示,該項目戶均使用面積增加15%,採光提升40%以上。

  朝陽區百子灣路5號院1號樓的漸進式改造更具普遍參考價值:通過外牆保溫、上下水管線更新等20餘項工程,採用"政府補貼+產權單位出資+居民物業付費"模式,在不進行大規模拆遷前提下實現功能提升。這種微更新方式更適合多數老舊小區的實際需求。

  三、全國範圍內的住房更新行動圖譜

  青島計劃2025年改造53個老舊小區惠及1.5萬戶,加裝電梯400部;河北同步推進500個以上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10萬套棚改安置房建設。河南省將城中村與老舊小區改造並軌實施,年度目標覆蓋1459個小區和416個城中村。廣東省則以2.65萬台電梯更新計劃為抓手,統籌推進600個老舊小區新開工項目。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統計顯示,2024年全國已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8萬個,累計完成近28萬個小區更新。政策導向明確將2000年前建成的住宅全部納入改造範圍,並通過完整社區建設強化適老化、無障礙等配套設施供給。

  四、存量撬動增量的城市發展新邏輯

  當前各地實踐表明,危舊房改造已突破簡單拆建範疇:既有樺皮廠胡同8號樓的技術集成創新,也有勁松模式的資金協同機制探索。這些案例共同驗證了"以存量更新激活城市空間價值"的核心理念——通過功能修復與業態植入,老舊小區改造不僅能解決住房安全問題,更能帶動社區商業生態重構。

  政策設計層面呈現出三大特徵:一是資金籌措多元化,政府補貼、居民自籌與社會資本形成合理分擔機制;二是技術應用創新化,模塊化建築、智能建造等新技術顯著提升改造效率;三是民生保障精細化,在保留既有鄰里關係基礎上完善適老設施配套。這種系統性更新模式,正在重塑中國城市居住空間格局。

  結語:

  從北京到青島,從河北到廣東,2025年各地住房發展計劃共同勾勒出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的立體圖景。通過"保安全、補短板、促升級"三重維度推進的城市更新戰略,在破解住房供給矛盾的同時,正逐步實現居住品質與城市功能的雙重提升。這種以存量改造為核心的新型發展模式,不僅為房地產行業轉型指明方向,更成為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註:全文嚴格保留原數據如500個小區、600部電梯等關鍵指標)

熱門推薦

住房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