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航空行業作為國際交流與經濟合作的重要紐帶,其發展態勢與結構變化備受關注。2025年,隨著國際民用航空制度的不斷演進,尤其是「開放天空機制」的廣泛推行,航空行業的格局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本文通過對國際民用航空制度發展歷程的梳理,以及對「開放天空機制」的深入分析,探討了結構性權力對航空制度的影響,揭示了航空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航空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國際民用航空制度的發展歷程可劃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對航空行業的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從「巴黎—哈瓦那機制」到「芝加哥—百慕達機制」,再到如今的「開放天空機制」,這一演變過程體現了航空行業從區域化向全球化、從嚴格管制向自由化發展的趨勢。在「巴黎—哈瓦那機制」時期,航空運輸主要以歐洲和美國為中心,形成了兩個獨立但規則相通的體系。二戰後,「芝加哥—百慕達機制」確立了美國在國際民用航空領域的主導地位。然而,隨著20世紀70年代美國霸權的相對削弱以及航空運輸市場的變化,國際民用航空制度開始尋求新的變革。冷戰結束後,美國憑藉其在航空領域的優勢,積極推動「開放天空機制」的建立,這一機制以更加自由的市場准入和定價機制,推動了國際民用航空運輸的自由化發展。
航空行業結構分析提到冷戰結束後,美國航空領域在基礎設施、製造能力和運輸能力等方面仍保持世界領先水平。儘管面臨一些挑戰,但美國的航空實力依然強大。在此背景下,美國提出了「開放天空」倡議,主張在雙邊航空運輸協定中實行無限制的市場准入,全面放開空運定價機制,取消航線、航次、運力以及運營權限制等。這一倡議的提出,標誌著國際民用航空制度向自由化邁出了重要一步。從1992年美國與荷蘭簽訂首個「開放天空」協定,到2007年美歐簽署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美歐航空運輸協定》,再到如今美國與135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涉及「開放天空」條款的協定,「開放天空機制」已成為國際民用航空領域現行的主要制度安排。其主要規則包括航線航次分配規則、定價規則、包機規則和航空公司運營權規則。其中,航線航次分配規則取消了對航線與航次的限制,允許航空公司根據市場原則自主安排航班;定價規則放開了對運費與定價的限制,使航空運輸定價完全由市場決定;包機規則採取自由的包機制度,促進了非定期航班運輸量的增長;航空公司運營權規則則堅持航空公司的所有權應歸屬締約國本國國民所有,以保障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
結構性權力在國際民用航空制度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安全結構方面,儘管國際民用航空制度持續演變,安全利益始終是國家制定航空政策的首要考慮因素。美國強大的軍事實力使其在安全結構上擁有壓倒性的結構性權力,即使在「開放天空機制」中,美國仍堅持對本國航空公司所有權與控制權的限制,以保障國家安全。生產結構方面,經濟全球化推動了民航業的生產國際化。美國在飛機製造領域的優勢以及航空公司的全球化運營,促使其尋求建立更加自由的民用航空機制,以維護其在民用航空生產結構方面的強大優勢。金融結構方面,美國憑藉其金融體系的優勢,通過出口補貼、政府融資等方式,推動美國民用飛機的海外銷售,為航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進一步增強了美國在國際民用航空領域的競爭力。知識結構方面,美國在飛機製造技術上的領先地位推動了國際民用航空制度的變革。技術進步帶來的載客量增加和運營成本降低,促使國際民用航空運輸市場不斷擴大,也推動了航空行業的自由化發展。
隨著亞洲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民用航空格局正發生新的變化。以美歐為中心的傳統格局正逐步演變為以美歐亞為中心的新格局。亞洲地區,尤其是中國,憑藉其強大的經濟增長潛力和不斷完善的航空基礎設施建設,正在成為國際民用航空市場的重要力量。中國的C919投入商業運營以及「空中絲綢之路」建設,為其國際民用航空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亞洲國家在國際民用航空領域的結構性權力也隨著航空實力的增強而增加。未來,構建更加公平、公正的國際民用航空制度,需要更多新興經濟體的參與,國際民用航空行業將在多元力量的共同推動下,朝著更加自由化、全球化和可持續化的方向發展。
綜上所述,2025年的航空行業正處於一個關鍵的發展階段。國際民用航空制度從「巴黎—哈瓦那機制」到「開放天空機制」的演變,體現了結構性權力對航空制度的深刻影響。美國憑藉其在安全、生產、金融和知識結構方面的優勢,推動了「開放天空機制」的建立與發展,促進了國際民用航空運輸的自由化。然而,隨著亞洲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國際民用航空格局正在發生新的變化。未來,航空行業的發展將更加依賴於多元力量的共同參與和合作,以實現更加公平、公正和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