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5月14日,湖南株洲一位長期患病老人因辦理銀行取款業務突發身亡,家屬質疑銀行未提供必要便利服務,引發社會對銀行業務流程與特殊群體關懷的討論。 該事件涉及定期存款提取、上門服務政策及應急處理等多個焦點問題,目前當地警方和金融機構正在調查中。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銀行行業競爭格局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分析報告》指出,據家屬發布的視頻顯示,一名因偏癱摔傷住院的老人被家人用輪椅送至中國農業銀行湖南株洲田心支行。其女兒攜帶母女雙方身份證及5萬元定期存單前往辦理取款手續時,銀行工作人員以「需本人到場」為由拒絕代辦。儘管家屬說明老人病情危急,但銀行未提供上門服務或綠色通道。最終家屬被迫推著輪椅中的老人到櫃檯辦理,耗時1.5小時後,老人在銀行門口去世。現場居民證實,事件發生後救護車、警員及殯儀車輛均抵達現場。
中國農業銀行客服回應稱,患病人群可憑身份證件和密碼由家屬代辦取款,並支持上門服務申請。但涉事支行未履行上述政策,堅持要求老人親自到場,且未主動提供便利措施。這一矛盾凸顯金融機構對特殊客戶的服務規範與實際操作間的差距。值得注意的是,該筆5萬元定期存款若用於醫療救治,銀行本可通過緊急流程簡化手續。
事件經媒體報導後,在株洲本地社交平台引發熱議,部分市民質疑銀行「機械執行規則忽視人命」。石峰區政府表示已上報市一級處理,公安部門正調查具體經過。農業銀行客服強調將配合調查並優化特殊客戶服務流程。目前尚無官方結論確認死亡與業務辦理的直接關聯性。
總結
此次事件折射出銀行業務在應對突發狀況時的人文關懷缺失問題。如何平衡風險管控與人性化服務,完善對行動不便群體的應急響應機制,成為金融機構亟待解決的社會課題。後續調查結果不僅關乎責任認定,更將影響公眾對金融行業公共服務能力的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