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川普簽署行政令推動藥品價格下調,引發國際醫藥市場震盪
當地時間5月12日,美國總統簽署行政命令,旨在通過「最惠國」定價條款將美國處方藥價格與其他國家接軌。這一政策若落地,或將重塑全球醫藥產業的利潤分配格局,並對依賴高藥價維持創新投入的企業產生深遠影響。此前,相關表態已引發中日韓股市醫藥板塊劇烈波動,凸顯市場對政策外溢效應的高度敏感。
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處方藥消費市場,其品牌藥價格普遍是其他國家的3倍以上。新政要求聯邦機構向製藥商施壓,確保美國獲得不高於其他主要國家的價格水平。儘管具體降幅尚未明確,但白宮此前多次暗示目標為59%甚至更高。這一舉措直指美國藥品定價體系的核心矛盾——本土市場承擔了全球約75%的藥物利潤,而人口僅占全球的5%。
數據透視:
美國創新藥企在本國市場的定價遠超海外。例如某BTK抑制劑在美國的月療程費用達12935美元,約為中國同類產品的16倍;PD1療法在美國年治療成本更高達110.6萬元人民幣,是中國價格的近34倍。
若政策生效,跨國藥企將被迫在定價策略上尋求平衡。以中國為例,已有數款創新藥在美國上市,包括百濟神州、傳奇生物等企業的產品。其中部分企業依賴美國市場的高毛利支撐全球研發,如某企業的半數收入來自美國。一旦價格大幅下調,其現金流和研發投入可能受到衝擊。
行業隱憂:
美國醫藥商業保險覆蓋近60%人口,其談判能力與藥企形成「利潤共享」生態。若政府強制干預定價,或導致創新回報率下降,削弱資本對研發的投入意願。
全球其他市場可能效仿美國政策,進一步擠壓企業利潤空間。
儘管行政令援引《平價醫療法案》,但美國法律明文禁止聯邦醫保直接談判藥價。目前僅允許對特定藥品有限協商(如2023年通脹削減法案覆蓋的15種藥物)。此外,商業保險機構作為主要支付方,可能通過訴訟質疑政策合法性。
關鍵障礙分析:
美國商保賠付支出占國民健康費用的三分之一以上,其與藥企的利益綁定深厚。新政或引發製藥公司、保險行業聯合抵制。
執政黨派更迭也可能影響政策延續性。當前舉措更多被視作選舉動員工具,實際執行效果存在不確定性。
藥品降價若成功實施,或將推動全球藥價體系重構,但可能抑制醫藥研發動力。一方面,患者可負擔性提升;另一方面,企業需在壓縮利潤與維持創新能力間尋找新路徑。跨國藥企或加速布局新興市場以彌補損失,而依賴高價支撐創新的生物科技公司則面臨生存考驗。
總結:一場牽動全球產業鏈的政策實驗
美國處方藥降價新政不僅是本土醫療改革的關鍵一步,更是對現行國際醫藥定價體系的挑戰。儘管其宣稱的目標降幅顯著,但法律框架、利益集團博弈及市場連鎖反應可能大幅削弱實際效果。未來藥企將面臨更複雜的全球化定價策略選擇,而全球創新藥物的研發模式與資本流向或將因此重新洗牌。政策最終能否落地並達到預期目標,仍需觀察美國國內政治、法律進程以及國際市場的聯動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