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聚焦三年攻堅目標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隨著5G、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普及,我國通信基礎設施建設規模持續擴大,但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管理仍面臨諸多挑戰。為系統性解決行業發展痛點,相關部門日前正式發布《通信建設工程質量提升和安全生產行動方案(2025—2027年)》,通過六方面16項重點任務構建全鏈條治理體系,力爭用三年時間實現行業安全風險防控能力和工程質量水平的整體躍升。
方案明確將建立覆蓋全過程的法規標準體系作為首要任務。未來三年內計劃修訂通信工程強制性規範30餘項,制定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導則,並同步構建跨部門協同監管機制。通過強化事前審核和事後評估閉環管理,確保所有建設項目合法合規開展。
從勘察設計到竣工驗收的每個環節都將實施精細化管控。要求重點推進5G基站、數據中心等新基建項目的設計優化,建立關鍵設備進場檢測制度,並推行施工過程數位化留痕。方案特別強調要將綠色節能理念貫穿工程建設全周期,預計三年內推動新建項目能效水平提升15%以上。
針對高空作業、地下管線等高風險場景,方案提出建立分級分類管控機制。要求所有參建單位完善應急預案並定期開展實戰演練,重點區域將配備智能監測設備實現危險源動態預警。同時強化從業人員資質管理和安全教育培訓,力爭到2027年特種作業人員持證上崗率達到100%。
面對量子通信、衛星網際網路等新興領域建設需求,方案明確要求加快制定配套標準體系。未來三年計劃發布行業急需標準45項以上,重點突破新型材料應用、智能運維等關鍵領域技術規範,並建立標準實施效果動態評價機制。
通過構建全國統一的通信工程質量監管平台,實現項目進度、質量檢測數據實時共享。方案提出2026年底前完成電子招投標系統全覆蓋,推廣BIM(建築信息模型)技術在複雜項目建設中的應用,並建立基於大數據的工程質量風險預警模型。
強化信用體系建設成為優化營商環境的核心舉措。方案要求完善企業黑名單制度和"紅名單"激勵機制,推動形成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格局。同時加大違規行為查處力度,預計三年內行業投訴率將下降30%,有效維護建設各方合法權益。
通過上述系統性工程措施,該行動方案旨在構建通信建設工程質量與安全生產管理的新範式。到2027年,我國通信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一次驗收合格率有望達到98%以上,重大安全事故發生率降低50%,為數字中國建設和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這一行動計劃不僅體現了行業監管的前瞻性布局,更為全球通信工程建設領域貢獻了可複製的治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