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盒馬鮮生憑藉"高品質"定位成為新零售標杆企業,但其高速擴張過程中頻發的食品安全問題引發行業關注。近期接連曝光的獸藥超標雞蛋和膨大劑超標的即食獼猴桃事件,不僅暴露了生鮮零售行業的品控風險,更折射出企業在ESG治理中的系統性短板。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食品安全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2024年山東省市場監管局通報盒馬鮮生銷售的"無抗雞蛋"中,地美硝唑含量達15.5μg/kg(超國標限值55%),甲氧苄啶檢出13.0μg/kg(超標30%)。同期南京市江寧區抽檢顯示其獼猴桃氯吡脲殘留量超出標準70%,該物質作為膨大劑被嚴格管控。兩起事件中涉事商品均以"無抗""優質"為賣點,實際檢測結果與宣傳形成強烈反差,嚴重損害消費者信任。值得注意的是,盒馬在回應時未能及時提交復檢申請並公布溯源進展,被動應對加劇輿論危機。
生鮮電商的特性要求企業建立全鏈條質量管控機制,但盒馬卻暴露出多重漏洞:首先依賴第三方抽檢流程存在滯後性,如獼猴桃事件中僅以"與供應商核實"回應而未披露復檢結果;其次缺乏對上游養殖環節的有效監管,雞蛋獸藥殘留問題可能源於養殖端違規用藥,但企業未能建立溯源追蹤能力。更早曝光的化妝品售假事件進一步印證其供應商資質審核機制存在系統性缺陷。這些短板反映出企業在追求規模擴張時忽視了質量管理體系同步升級。
公開數據顯示阿里巴巴在ESG領域的表現處於行業平均水平:標普ESG評分44分(滿分100),MSCI評級BBB(行業29家企業中排名第14)。細分領域暴露明顯短板,其社會總評僅46分(標普)和4.6分(MSCI),治理維度得分更低於行業均值。這與盒馬事件反映的供應商管理失效、品控體系薄弱等問題形成直接呼應,證明企業在社會責任承擔和管理體系完善方面亟待加強。
作為阿里新零售的核心試驗田,盒馬的問題本質是企業戰略取向偏差的體現。在"30分鐘送達"效率追求與門店快速擴張中,過度側重規模增長而忽視質量管控,導致供應鏈風險持續累積。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將ESG原則深度融入運營體系:建立覆蓋種植養殖端的全程追溯系統、強化供應商動態評估機制、推動第三方檢測流程標準化。唯有構建透明可信的價值鏈,才能重塑消費者信心並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
結語
盒馬鮮生的食安危機不僅是企業個案,更是中國零售業在ESG治理上的縮影。當"品質承諾"遭遇監管漏洞,當擴張速度超越管理能力,最終損害的是品牌價值與社會信任。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頂層設計出發,將ESG理念轉化為供應鏈各環節的硬性約束,在效率與責任間找到平衡點,方能在新零售競爭中建立真正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