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河西走廊的戈壁綠洲間,一座占地200餘畝的種子晾曬場上,5000噸玉米種子正沐浴著陽光進行最後的篩選。作為全國重要的農作物制種基地,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通過制度創新與科技手段的深度融合,在保障種業安全、維護產業權益方面探索出一條特色路徑。當地檢察機關以公益訴訟為支點,協同多方力量構建起覆蓋全產業鏈的風險防控體系,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法治新動能。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農作物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肅州區作為全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之一,其種子產業年產值超百億元,輻射帶動20萬農戶增收。然而在規模化發展的背後,合同糾紛、資質不全等問題曾長期困擾產業健康發展。檢察機關通過開展年度專項監督行動發現,部分企業在品種備案、合同履行等環節存在法律漏洞,可能導致種植戶權益受損和市場秩序紊亂。針對此類問題,區檢察院累計制發46份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推動規範企業經營行為,並通過專項整治活動督促兌付拖欠種款2900萬元,有效化解了涉農經濟糾紛。
面對產業規模擴大帶來的信息不對稱難題,酒泉市檢察機關創新搭建"種子安全法律監督模型"。該系統整合市場監管部門的8.3萬條企業註冊數據與農業農村局的4200份許可備案記錄,運用大數據比對篩查出異常線索。例如通過分析合同簽訂時間與作物生長周期的匹配度,識別出17%的涉農合同存在履約風險;結合地理信息系統定位制種地塊坐標,精準鎖定違規流轉土地35處。這種"數據穿透式監督"模式運行以來,已協助辦理行政公益訴訟案件69件,將傳統監管效率提升40%以上。
為破解農產品溯源難題,檢察機關聯合專業力量建立了公益訴訟檢測實驗室。配備的38套快速檢測設備可對種子發芽率、農藥殘留等12項指標進行現場檢測,從受理線索到出具報告的時間縮短至72小時以內。在最近開展的專項行動中,通過土壤重金屬含量篩查鎖定污染地塊4處,推動建立耕地質量檔案;利用DNA指紋圖譜技術鑑別出套牌侵權種子樣品9個,為維權訴訟提供關鍵證據支持。
結語:
從田間地頭到司法監督,酒泉肅州區以法治思維和科技手段重塑現代種業治理模式。通過構建"法律監督+數字賦能+技術支撐"的協同機制,在保障農作物制種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探索出涉農經濟權益保護的新路徑。這種將公益訴訟職能深度嵌入產業鏈各環節的做法,既維護了廣大農戶和企業的合法權益,也為我國打好種業翻身仗提供了可複製的經驗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