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5月20日
隨著技術進步與市場需求增長,我國低空經濟發展正迎來新機遇。然而,低空飛行活動的安全風險始終是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近期政策動態表明,在嚴控風險、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分類有序拓展應用場景已成為推動低空經濟健康發展的核心策略。本文聚焦當前政策框架下航空器應用的規範路徑與未來方向,並梳理了相關治理措施及行業布局邏輯。
在保障安全前提下,我國明確將按照「先載貨後載人、先隔離後融合、先遠郊後城區」的三步走策略,逐步擴大低空經濟應用場景。具體而言,當前優先支持低空旅遊、航空運動及消費級無人機等低風險領域發展,後續再向更複雜場景延伸。這一路徑既體現了對技術成熟度的審慎評估,也回應了公眾對飛行安全的核心關切。
政策文件強調屬地政府、行業管理部門與企業需形成監管合力。一方面,通過規範試點審批流程、嚴格適航認證標準及駕駛員資質審核等手段,從源頭降低「黑飛」行為發生機率;另一方面,針對未取得適航證的航空器運營、飛行活動未經報批等問題,將強化執法力度並建立黑名單制度。數據顯示,此類違規操作仍是當前低空領域的主要安全隱患之一。
為避免盲目擴張帶來的無序競爭,政策要求各地結合資源稟賦與市場需求合理規劃產業布局。例如,在人口密度較低的遠郊區域率先開展物流配送等場景測試,並根據試點成效逐步向城區推廣。同時,鼓勵企業聚焦細分領域技術研發,如長航時無人機或短途載貨航空器,以差異化競爭提升行業整體質量。
總結來看,當前低空經濟發展正通過「安全先行、循序漸進」的雙輪驅動模式實現突破。政策既為消費級無人機、低空旅遊等新興業態提供了明確發展路徑,也通過嚴格的監管框架保障公眾利益與產業可持續性。未來隨著技術疊代與治理經驗積累,航空器在物流運輸、應急救援等領域的應用潛力將進一步釋放,但安全紅線始終是推動行業升級的不可逾越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