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國際貿易局勢緊張背景下,韓國政府宣布將加大對生物製藥、汽車等核心出口行業的支持力度,以應對外部貿易環境變化帶來的衝擊。隨著美國對製造業保護措施不斷升級,韓國正通過政策調整與國際合作尋求破局之道。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生物製藥市場專題研究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韓國政府於5月21日表示,將針對生物製藥及汽車行業制定新的支持計劃,以緩解美國可能加征關稅的影響。聲明指出,一旦美國明確對生物製藥行業的具體關稅措施,韓方將迅速出台配套方案,包括資金補貼和技術扶持等。此前,美國總統近期簽署的行政命令已縮短國內藥企審批流程,並啟動藥品進口安全審查,被視作徵收新關稅的前奏。
作為全球醫藥供應鏈的關鍵參與者,韓國2024年對美出口額占其製藥業總出口的16%,而美國是韓國該領域最大市場。儘管整體占比僅為1.4%(全年出口總額95.9億美元),但局部市場的波動仍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除生物製藥外,韓國汽車及半導體產業同樣面臨貿易摩擦的威脅。政府強調將補充此前針對晶片、鋼鐵和車企的一攬子支持政策,並持續關注全球需求變化。數據顯示,儘管半導體需求提振了4月出口表現,但汽車行業已出現明顯壓力跡象——近期韓美第二輪貿易談判中,雙方圍繞「對等關稅」及關鍵品類減免展開激烈討論。
韓國官員指出,美國若擴大汽車進口限制,可能進一步擠壓本土車企的全球競爭力。目前,韓國是全球第五大汽車出口國,其供應鏈深度綁定歐美市場。
兩國將於本周重啟「技術性磋商」,重點聚焦鋼鐵、汽車和半導體等核心品類的關稅規則調整。值得注意的是,韓國近期在談判立場上趨於強硬:一方面拒絕接受美方設定的時間表;另一方面強調自身產業優勢,並反駁了關於「美國占據絕對話語權」的說法。
韓國企劃財政部長官此前明確表示,在6月總統選舉前不會倉促達成協議框架,稱「韓方無需因政治日程妥協」。這一態度反映了政府在維護經濟主權與平衡國際關係間的謹慎權衡。
面對美國的保護主義政策,韓國正通過多邊渠道尋求出路。除強化國內產業韌性外,其還與其他受關稅影響的貿易夥伴加強協調,共同推動規則公平化。然而,在半導體和生物醫藥等高度依賴國際分工的領域,任何單邊措施都可能加劇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
總結:韓國政府的政策調整凸顯了國際貿易環境中關鍵行業的生存挑戰。儘管短期可通過補貼和技術升級緩解壓力,但長期看,如何在維護本土產業競爭力與參與全球化分工之間取得平衡,仍是各國共同面臨的難題。隨著韓美磋商進入關鍵階段,其結果不僅影響兩國貿易關係,也將為全球產業鏈重構提供重要觀察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