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5月22日)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航空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作為新中國航空工業的搖籃,瀋陽憑藉深厚的產業積澱與技術創新能力,在航空領域持續領跑。從首架國產殲擊機誕生地到新能源電動飛機量產中心,這座城市正以千億級產業集群規模加速崛起。當前,瀋陽依託「頭部企業+配套園區」模式構建完整產業鏈,並在工信部先進位造業集群競賽中脫穎而出,標誌著其向世界級航空產業高地邁出關鍵一步。
瀋陽航空產業發展成效顯著,2024年產業規模正式突破千億元大關,成為東北地區首個實現這一目標的製造業集群。自2022年提出打造「國內領先、國際一流航空產業基地」戰略以來,該市通過重大項目加速落地與本地配套率提升(頭部企業本地配套率已達65%),推動產業鏈專業化、規模化發展。工信部最新公布的先進位造業集群名單中,瀋陽航空集群成功入選,進一步鞏固其在國內第一梯隊的地位。
據公開數據顯示,瀋陽航空產業已形成涵蓋軍機、民機、發動機及通用飛機的完整鏈條。其中,新能源領域實現關鍵技術突破——2024年1月,由本地企業研發的RX4E四座電動飛機獲民航局認證,成為我國首款通過型號審定的正常類電動飛機,為綠色航空發展注入新動能。
在技術創新驅動下,瀋陽聚焦高端領域實現差異化突破。以工業級無人機為例,本地企業研發的飛控系統占據國內市場主導地位。某高新技術企業通過整合中科院等科研資源,在10年技術積累基礎上推出THEONE系列飛控產品,市占率超80%,並完成多輪融資計劃布局資本市場。
與此同時,瀋陽正積極搶占低空經濟賽道:規劃無人機與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產業集群,推動應用場景向物流、安防、應急等領域延伸。通過整合國有資本資源,該市已形成從設計研發到生產服務的全鏈條支持體系,為產業發展提供持續動能。
瀋陽航空產業發展的核心優勢在於其高度協同的產業鏈布局。「頭部企業+配套園區」模式成效顯著——依託中航沈飛、中國航發等龍頭企業,瀋陽打造了民機、發動機、軍機及燃氣輪機四大產業集群。例如,通過推動「大型航空機加結構件」項目落地與航空動力產業園建設,本地供應商能力持續提升,關鍵零部件本地化率同比提高15%。
此外,瀋陽強化創新載體支撐作用:近五年累計獲得專利超10000項,科技成果轉化率達30%,並建成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等14家創新平台。2023年全市航空規上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突破10%,為技術疊代提供堅實保障。
儘管取得顯著進展,瀋陽仍需解決民用航空規模偏弱、高端服務配套不足等挑戰。根據規劃,該市將重點發力三大領域:一是強化民機整裝能力建設,引進大飛機總裝項目形成產業牽引;二是依託「軍民燃+低空經濟」雙輪驅動,培育無人機貨運、應急救援等新業態;三是深化校企合作與人才培育機制,打造航空領域「大國工匠」培養基地。
通過實施《瀋陽市航空航天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3—2030年)》,該市將持續推進航空維修、航材交易等服務業發展,並計劃到2030年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航空航天產業集群,成為國家重大戰略裝備研發製造的核心承載地。
總結
從歷史積澱深厚的工業基地到千億級先進位造業集群,瀋陽正以技術創新與產業鏈協同為核心動力,在航空產業領域書寫新篇章。通過補足民用短板、強化低空經濟布局及深化產研融合,這座城市不僅鞏固了其在國內的領先地位,更向著全球航空產業高地的目標加速邁進——這既是遼寧振興發展的縮影,更是中國製造向高端化升級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