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期,隨著中美雙方達成階段性關稅減免協議,全球海運市場迎來新一輪劇烈波動。數據顯示,上海港至美西航線運價兩周內飆升31.7%,北美航線綜合指數單周上漲10%。這場由政策窗口期引發的出貨潮不僅推高了運輸成本,更暴露出供應鏈在不確定性下的脆弱性與韌性並存特徵。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海運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中美90天關稅豁免協議簽署後,美國企業迅速重啟停滯的供應鏈,導致貨櫃運力需求激增。5月16日最新數據顯示,上海港至美西航線運費達3091美元/FEU,較前一周上漲31.7%;至美東航線費用升至4069美元/FEU,漲幅22%。運輸高峰期尚未到來時,部分船公司已提前啟動漲價策略:美森輪船宣布5月22日起對中美航線加收1500美元/TEU,較月初運費上漲64%;達飛、地中海航運計劃6月徵收最高2000美元的旺季附加費,推動美西航線費用重回6000美元/FEU水平。分析顯示,若滯留貨物在二季度集中出運,跨太平洋航線需求將增長5%-16%,進一步加劇運力緊張。
為應對激增的貨運需求,船公司正加速調配閒置運力。數據顯示,中美航線運力曾在關稅政策實施期間縮減20%-40%(東海岸降幅達30%-40%),部分船舶被調往其他區域或停泊待命。近兩周內已有9家航運企業採取行動:ZIM以星航運重啟暫停的美西快線,KMTC高麗海運開闢新航線服務。預計6月上旬亞洲至美國運力將恢復甚至超過正常水平。然而,這種突擊式調整可能帶來運輸網絡失衡——其他地區航線出現更多空白航行,而中美航線上或出現超負荷運營狀態。
儘管短期政策窗口刺激出貨潮,但8月關稅豁免到期後的不確定性仍困擾企業。東莞某模型廠商透露,在訂單回暖前已停產一個月,客戶要求暫緩發貨導致庫存積壓。這種觀望情緒促使企業加速供應鏈重構:部分製造商將生產環節轉移至東南亞、墨西哥等"緩衝地帶";貨運服務商通過建立巴拿馬自貿區倉儲體系實現關稅遞延,以應對稅率波動風險。數據顯示,4月份以來東南亞航線預訂量顯著增長,美國對拉美地區的關稅留存措施也推動區域性貿易活躍度提升。
面對政策周期性調整,企業開始構建更具彈性的物流網絡。貨運服務商通過24小時應急團隊協調艙位,利用多式聯運降低單一航線依賴,並開發智能系統實時追蹤政策變化對運輸成本的影響(如針對中國船舶的額外費用可能推升美線成本10%-15%)。數據顯示,採用多元化布局的企業在近期運費波動中承受壓力較小,其供應鏈中斷機率較傳統模式下降約40%。
當前海運市場的劇烈震盪揭示出全球貿易體系的新常態:政策變動與市場反應形成動態博弈,企業必須通過運力彈性管理、區域化生產網絡和數位化決策系統構建抗風險能力。隨著中美關稅窗口期臨近尾聲,如何在短期利益與長期戰略間找到平衡點,將成為決定供應鏈競爭力的關鍵因素。這場由政策引發的運輸風暴,最終將推動全球物流體系向更靈活、更具韌性的方向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