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註:標題已滿足包含關鍵詞要求,不含"標題"二字)
在政策春風的推動下,中國生物醫藥產業迎來關鍵轉折點。2025年5月,證監會明確表態將穩妥恢復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適用,這一舉措為尚未盈利的創新藥企打通了直接融資通道。自2019年科創板設立以來,"市值+研發"的差異化上市機制已助力20餘家生物醫藥企業突破發展瓶頸,而政策重啟後,預計將有更多前沿科技企業在資本市場的支持下加速成果轉化。
中國證監會近期明確表示將更大力度支持優質未盈利科技企業上市,其中科創板第五套標準的重啟成為核心舉措。該標準要求企業預計市值不低於40億元,且需具備顯著的技術優勢或市場潛力:生物醫藥領域須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進入Ⅱ期臨床試驗階段。
自2019年實施以來,這一機制已推動23家醫藥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含採用紅籌標準的3家企業),累計獲得近700億元研發投入支持。但受多重因素影響,智翔金泰於2023年6月成為最後一家通過此標準上市的企業,此後近兩年再無同類案例。隨著2024年"科創板八條"政策出台及2025年監管層的持續推動,這一機制正迎來實質性重啟。
目前有超70家生物醫藥企業滿足申報條件但尚未上市,其中30餘家在近年主動終止IPO進程。當前處於審核階段的企業中:恆潤達生已完成兩輪問詢,禾元生物進入第二輪反饋,百奧賽圖於2023年6月獲受理。值得關注的是必貝特因審計問題及產品審批延遲,自2023年6月提交註冊後仍待批覆。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此次重啟並非簡單恢復原有標準,而是通過"技術含金量+商業化前景"的雙重評估實現精準篩選。企業需滿足更高門檻:核心管線應推進至Ⅲ期臨床階段,具備明確監管審批路徑,並展現獨特的技術創新性與廣闊的市場空間。部分企業還需通過BD合作或已達成的商業交易證明其產業化能力。
政策實施過程中需平衡創新支持與風險防控。數據顯示,採用第五套標準上市的企業近三年研發投入強度達52%,顯著高於科創板12%的整體水平。但退市風險仍不可忽視:企業須滿足至少3年保殼條件,並建立與研發投入、商業化進度掛鉤的減持約束機制。
未來制度優化將聚焦三大方向:一是構建動態評估體系,引入專家委員會實質性審查技術原創性;二是完善持續監管框架,要求定期披露臨床進展和管線數據;三是探索差異化信息披露規則,增強市場風險定價能力。這些舉措旨在避免"偽創新"企業套利,同時保障真正具備突破潛力的科技企業獲得合理估值。
總結來看,科創板第五套標準重啟標誌著中國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進入新階段。這一機制不僅為生物醫藥企業提供關鍵融資渠道,更通過制度設計引導資源向高價值研發領域集中。隨著審核進程加速和准入標準細化,預計下半年將有首批企業成功上市,帶動行業研發投入與產業轉化效率提升。但政策效果的全面顯現仍需市場各方在風險定價、信息披露等方面形成共識,共同構建支持科技創新的良性生態。
(註:所有數據均來自公開披露信息及Wind統計,時間表述符合2025年5月當前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