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可復美產品成分標註引爭議,檢測標準差異暴露行業監管短板
近期,港股上市公司巨子生物旗下品牌可復美陷入輿論漩渦。某美妝博主發布檢測報告稱其核心產品"重組膠原蛋白精華"實際膠原蛋白含量不足0.02%,遠低於企業宣稱的數值,並質疑成分標註合規性。這一事件不僅引發技術標準爭議,更折射出醫美行業長期存在的信任危機與監管滯後問題。
爭議核心圍繞重組膠原蛋白檢測方法展開。某第三方機構採用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結合胺基酸定量法,通過18種內標校準得出產品含量僅0.0177%;而企業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及YY/T 1947-2025行業標準自檢顯示含量達0.27%-0.28%。雙方均質疑對方方法學的科學性,巨子生物強調檢測未獲取原料樣本且預處理未經驗證,而第三方則堅持流程嚴謹並備份數據應對法律程序。
根據國家藥監局規定,化妝品中含量超過0.1%的成分需按降序排列。可復美產品將"可溶性膠原"列為第七位成分,但未明確標註為重組膠原蛋白。若實際含量不足閾值,則其標註位置涉嫌誤導消費者。企業雖稱"可溶性膠原即重組膠原蛋白"且符合法規要求,卻未能解釋命名差異的科學依據,加劇公眾對成分真實性的質疑。
爭議延伸至基礎研究領域。第三方指出產品核心原料實為僅含兩個胺基酸殘基的"217道爾頓Mini小分子膠原蛋白",無法形成維持皮膚彈性的三級螺旋結構。這一發現動搖企業技術宣稱的基礎——其創始人在著作中明確將占膠原蛋白三分之一的甘氨酸視為關鍵成分,但檢測顯示產品中該成分缺失。
可復美事件並非孤例。2025年4月品牌曾被質疑添加禁用EGF成分,雖官方檢測未發現問題,消費者自檢仍發現異常數據。財務數據顯示,巨子生物2024年銷售費用達20.08億元,而研發支出僅1.07億元(占比1.9%),遠低於同行業華熙生物(6%)和錦波生物(10.89%)。這種"重營銷輕研發"的模式正在加速信任損耗。
總結:標準缺失與資本狂歡下的行業重構
此次爭議暴露重組膠原蛋白領域缺乏統一國家標準的系統性風險。國家藥監局雖於2025年啟動相關標準制定,但進度滯後於市場發展。隨著消費者從盲目跟風轉向功效驗證,企業需在技術創新、合規披露和用戶教育間建立平衡機制。若醫美行業不能以透明化重塑信任,或將面臨市值與口碑的雙重崩塌。唯有回歸醫療本質的價值創造,方能打破"重營銷輕技術"的發展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