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山西省陽泉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科技為引擎,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通過數位化技術與傳統農業深度融合,構建起覆蓋種植、養殖及資源循環利用的全產業鏈創新體系。在物聯網、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支持下,當地農業生產效率顯著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持續增加,一幅"科技助農、智慧興村"的新圖景正在徐徐展開。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農業行業發展趨勢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指出,在楊家莊鄉北楊家莊村紅薯種植基地,一台起壟覆膜滴灌上肥一體機正高效完成田間作業。通過物聯網設備精準控制的覆膜滴灌系統,使土壤溫度濕度保持最佳狀態,有效解決了傳統種植中水分養分流失問題。數據顯示,採用新技術後紅薯畝產提高近200公斤,單產提升達18%,產品優等率顯著增加。該技術還配套智能灌溉系統和數位化監測平台,實現了從播種到收穫的全程數據化管理。
距離種植基地不遠處,一條雞糞有機肥生產線正滿負荷運轉。通過發酵處理、機械造粒等工藝流程,原本困擾村民的養殖廢棄物華麗轉身為富含有機質與微量元素的優質肥料。這條年產能達5萬噸的生產線不僅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更形成"畜禽糞污-有機肥-農田利用"閉環系統,去年直接為村集體經濟增收超10萬元。這種資源循環模式有效提升了土地可持續生產能力。
在現代化蛋雞養殖場內,5G技術正重新定義養殖業標準。智能環控系統實時監測溫濕度等環境參數,並聯動通風、餵料設備自動調節,確保30萬隻蛋雞始終處於最佳生長狀態。對比傳統模式,相同規模的產出效益提升近6倍。通過定製富硒飼料配方和全程數位化追溯體系,養殖場生產的"龍飛唐"富硒雞蛋硒含量達普通產品5倍,成功打造高端農產品品牌。
陽泉高新區以科技創新為紐帶,構建起種植與養殖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智能農機裝備普及率達80%,數位化平台實現生產數據實時共享,農戶通過手機即可完成田間管理操作。在產業鏈延伸方面,富硒玉米種植面積擴大至1.2萬畝,直接帶動周邊3個村莊形成特色農產品加工集群。這種"科技+循環+品牌"的模式,使農業產值年均增長率超過15%,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能。
通過全方位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陽泉高新區不僅實現了從傳統農耕到智慧生產的跨越發展,更探索出一條資源高效利用、生態持續改善、農民穩定增收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徑。隨著數位化轉型不斷深入,這裡正在成為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示範樣板,為同類地區提供了可複製推廣的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