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5月26日A股開盤後,受美國貿易政策衝擊影響,立訊精密、藍思科技等多家蘋果核心供應商股價集體走低。這一現象折射出跨國科技企業在全球化布局中面臨的複雜挑戰——當關鍵市場政策環境突變時,供應鏈的調整成本與關稅壓力將直接傳導至資本市場。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蘋果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5月26日早盤數據顯示,立訊精密、藍思科技、歌爾股份等蘋果供應鏈企業股價均下跌約1%。這一波動源於美國總統川普上周五宣布的強硬政策:擬對非美國本土製造的iPhone加征25%關稅。此番表態直接衝擊了蘋果全球供應鏈布局,尤其是其在亞洲的關鍵生產環節。近五年來,印度逐漸承接蘋果20%的產能(預計規模達220億美元),而富士康計劃2025年將印度產線提升至年產3000萬台iPhone,這一進程或將面臨重大阻礙。
行業分析師指出,若蘋果被迫在美國生產15%-20%的iPhone產能,需耗時至少五年並投入200-300億美元資金。以現有技術條件測算,美國製造的iPhone單價可能飆升至3500美元,遠超消費者承受能力。儘管如此,若關稅落地,蘋果或將通過提高售價轉嫁成本壓力——初步估算每部手機需漲價100-300美元才能維持當前41%的毛利率水平。這種選擇將直接衝擊美國市場銷量,迫使企業與政府展開新一輪政策談判。
面對政策不確定性,供應鏈企業的首要對策是壓縮生產成本以抵消關稅影響。分析師強調,在短期內重構全球產能布局存在顯著難度:僅印度產線的擴產就需數年時間完成工人培訓與配套體系建設。因此多數廠商選擇通過優化現有生產線、採用更高效組件等方式維持利潤空間。數據顯示,蘋果股價年內已累計下跌超22%,近5日跌幅達7%,市值跌破3萬億美元關口,反映出資本市場對供應鏈風險的高度警惕。
6月10日即將召開的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被寄予厚望。通過集中展示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應用,蘋果試圖將市場焦點從貿易摩擦轉向技術創新。這一策略若成功實施,或將緩解投資者對供應鏈動盪的擔憂情緒,並為後續與政府協商爭取更多緩衝空間。
總結:
本次關稅事件暴露了跨國科技企業在地緣政治環境下的脆弱性,也凸顯出全球產業鏈重構所需的時間成本與經濟代價。從立訊精密到東山精密等供應商股價波動可見,政策風險傳導速度已遠超產業調整周期。儘管蘋果可能通過價格轉嫁或談判尋求妥協,但其供應鏈的長期穩定性仍取決於多方博弈結果——而6月WWDC上展示的技術創新實力,將成為平衡市場信心與政策壓力的關鍵砝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