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5月25日,杭州國際博覽中心上演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科技盛宴——《CMG世界機器人大賽·系列賽》機甲格鬥擂台賽正式開打。這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主導的賽事,不僅是全球首個以人形機器人為主角的競技舞台,更標誌著我國在機器人領域實現了從技術研發到市場應用的關鍵跨越。通過高強度對抗與精密算法比拼,參賽機器人展現了國產技術突破性成果,為未來人機協作場景提供了全新想像空間。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人形機器人行業運營態勢與投資前景調查研究報告》指出,昨夜杭州擂台上,四支戰隊操控著身高130cm、體重35kg的G1型人形機器人展開激烈對決。這些搭載深度相機實現180°廣角視野的金屬戰士,在2小時續航和最高2米/秒移動速度支撐下,以紅、粉、綠、黑護具區分陣營,通過"佛山無影腳""勾拳膝踢"等高難度動作爭奪"格鬥之星"桂冠。賽事採用擊打計分與倒地扣分規則:手部有效擊中1分,腿部3分;8秒內無法自主起身則扣除10分。這種兼顧硬體穩定性與算法策略的競技設計,既考驗機器人平衡恢復能力,也驗證了其環境感知系統在動態對抗中的可靠性。
所有參賽人形機器人均採用國產自主研發技術體系。從運動控制到決策算法,從電池續航管理到跌倒自恢復機制,核心模塊均由國內團隊完成設計優化。比賽中,機器人展現了直拳刺探、組合踢擊等複雜動作的流暢執行能力,在2分鐘三回合對抗中保持穩定輸出。特別是其搭載的深度視覺系統與實時協同打擊技術,實現了運動軌跡預測精度突破,讓"AI策算師"型機器人的機動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本次賽事的成功舉辦驗證了我國機器人產業鏈的成熟度。通過中央級媒體平台全程直播與新媒體矩陣傳播,人形機器人競技不僅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展示窗口,更催生出"科文旅"融合新場景。從格鬥擂台延伸至足球、籃球等多模態競賽體系,這種賽事設計正在推動技術需求與市場需求精準對接。據行業觀察,2025年已成中國機器人賽事爆發元年:北京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無錫具身智能運動會相繼啟動,深圳更計劃年底推出自由格鬥賽新品牌。專家指出,未來需進一步增加複雜環境模擬與多機協同場景設計,加速技術向物流配送、應急救援等實用領域轉化。
此次杭州賽事的圓滿落幕,不僅刷新了公眾對人形機器人的認知邊界,更揭示出產業發展的深層邏輯——競技場上的每一次精準打擊,都是實驗室到生活場景的技術跨越;每一場算法博弈,都在為機器人融入人類社會積累經驗。隨著賽事體系持續完善與技術疊代加速,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鋼鐵戰士終將在更多現實場景中成為人類的得力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