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作為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技術深度融合的產物,正逐漸成為全球科技領域的焦點,其發展前景廣闊,但也面臨著諸多挑戰。以下是對 2025 年人形機器人行業的競爭分析。
近年來,人形機器人行業發展迅猛,全球科技巨頭紛紛布局。2025 年,人形機器人產業將邁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有望迎來商業化量產元年。在 2025 年 CES 展會上,英偉達推出 「世界基礎模型」 NVIDIA Cosmos,助力人形機器人發展。OpenAI 也在重新組建機器人部門,專注於研發通用、自適應、多功能的機器人。
與此同時,特斯拉計劃在 2025 年生產數千台人形機器人,2026 年大規模生產。宇博智業《2025-2030年中國人形機器人行業重點企業發展分析及投資前景可行性評估報告》預計,到 2035 年,人形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達到 380 億美元,而花旗預測未來 25 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 7 萬億美元。
在中國,人形機器人發展也步入快車道。北京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重點培育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今年還將舉辦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上海積極推動人形機器人行業生態發展,多家獨角獸企業湧現,如傅利葉完成近 8 億元 E 輪融資,智元機器人開啟通用機器人商用量產。
隨著生成式 AI 模型的爆炸性增長以及在這些模型上使用模擬環境訓練機器人的能力提升,人形機器人技術取得了顯著進步。英偉達發布的 Cosmos 模型,讓開發人員能更好地接觸通用機器人技術。
2024 年 11 月,Apptronik 與谷歌 Deepmind 達成合作,共同研發新一代人形機器人,以應對複雜作業挑戰。此外,國內企業也在不斷創新,宇樹科技推出的第二代人形機器人 G1,售價大幅降低。
儘管人形機器人發展迅速,但目前該領域仍處於產業化初期,面臨著生產成本高昂、應用場景有限等諸多制約因素。許多初創公司都在努力擴大規模、降低成本和提高機器人產品的精準性。即便是英偉達,機器人產品的銷售額在公司總收入中所占份額也相對較小。
一位科技產業分析師表示,人形機器人市場相比於非人形機器人市場還不夠成熟,但隨著人工智慧的應用加速,軟體算法得到進一步提升,未來人形機器人有望在更廣泛的領域得到應用。對於中國市場而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協調人形機器人市場的快速增長與算力資源短缺之間的關係。
2025 十大 AI 技術趨勢,國內近百家具身機器人初創企業或將迎來洗牌,一方面整合的趨勢將進一步顯現,另一方面在商業變現上,將看到更多工業場景下的具身智能應用,部分人形機器人將迎來量產。
在政策的鼓勵以及資本的加持下,中國人形機器人發展正在步入快車道。我國已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規劃,為具身智能等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提供政策保障,多地政府積極搶抓戰略機遇,競相進行產業布局。自 2023 年以來,具身智能及人形機器人領域融資熱潮持續,2024 年 1 月至 10 月全球人形機器人行業共發生 69 起融資事件,總金額折合人民幣超 100 億元,其中 56 起發生在中國,金額超 50 億元。
人形機器人作為新興產業,在 2025 年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期,全球科技巨頭紛紛布局,技術不斷突破,市場規模有望大幅增長。然而,人形機器人市場尚未成熟,仍面臨著諸多挑戰,如成本高昂、算力資源短缺等。但在政策和資本的支持下,人形機器人相關技術也將迎來持續創新突破,產業協同將進一步發揮優勢,未來人形機器人有望在工業製造、醫療健康、服務業等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成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