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形機器人行業逐漸成為資本市場的焦點。從工業場景到民用領域,人形機器人的應用潛力正在被不斷挖掘。然而,這一行業也面臨著估值與營收不匹配、技術落地難等挑戰。本文將從投資視角出發,探討人形機器人行業的機遇與風險,並分析其未來發展趨勢。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人形機器人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在股權投資領域,稅收和募資問題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稅率從20%提升至35%,且成本核算方式從基金整體變為單一項目核算,導致基金即便整體虧損,只要前期有項目盈利退出就需交稅。此外,支付給管理人的20%超額收益分成進一步壓縮了投資人的實際收益。這些因素使得自然人投資者和股權投資行業的發展受到嚴重製約。
在募資方面,硬科技投資呈現出兩大趨勢:一是國資主導的投資格局逐漸形成,儘管反投及招商引資比例要求有所降低,但部分地方國資將管理費降至1.5%甚至按實繳金額收取,給基金管理人運營帶來壓力;二是S基金髮展勢頭良好,為非上市公司提供了新的退出途徑,但估值難題依然存在,尤其是國有背景母基金為追求DPI,常通過S基金交易退出,導致TVPI被犧牲的矛盾情況。
當前,人形機器人行業主要聚焦於半導體、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人工智慧等領域。在硬科技投資中,採用「四步法」策略:首先,找准賽道,通過沙盤推演識別「長坡厚雪」的領域,依據市場周期布局;其次,提前布局,通過深入行業研究、走訪企業和請教專家,挖掘投資機會;再次,精準判斷篩選環節,選擇契合基金特點的投資環節,如產業鏈上游的設備、材料、零部件等;最後,專注聚焦,構建產業生態,整合產業鏈資源,助力創業企業發展。
人形機器人行業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估值與營收的不匹配。不少早期和中期項目估值高達10億甚至百億,但營收微薄且無利潤,導致退出IPO難度較大。一級市場估值過高使得二級市場難以合理估值,上市公司併購和C輪投資人也對此表示擔憂。因此,投資時需要重點關注企業未來營收增長能否與估值匹配,避免盲目追逐高估值項目。
人形機器人在工業場景中的應用潛力巨大,例如替代人力、提升安全性和效率、緩解招工難題等。在民用場景中,人形機器人可以針對老齡化社會,替代保姆和護工照顧老人。然而,技術落地和市場普及仍面臨成本問題。若能將人形機器人的成本降至家電價格水平,市場將迅速普及。但屆時,整車廠、家電企業等可能進入這一行業,對創業企業的市場機會形成衝擊。
基於對行業現狀的思考,投資者更傾向於布局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上游,如材料、零部件、元器件等領域。在半導體領域,人形機器人所需的晶片、傳感器等也成為投資熱點。這些上游環節不僅技術門檻高,而且市場需求穩定,能夠為投資者帶來長期回報。
總結
人形機器人行業作為硬科技投資的重要領域,既充滿機遇,也面臨諸多挑戰。從稅收與募資難題到估值與營收匹配問題,再到技術落地與市場普及,投資者需要全面評估行業風險與潛力。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和成本的逐步降低,人形機器人行業有望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而產業鏈上游的投資機會也將成為資本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