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5月27日,生態環境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指出,在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的背景下,我國現行生態環境標準體系仍面臨部分標準陳舊、領域覆蓋不全、地方執行質量待提升等問題。為更好支撐「美麗中國」目標實現,相關部門將系統推進標準體系疊代升級,強化動態管理與區域協同,通過四方面重點任務構建更科學完善的環境治理規範框架。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生態環境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當前我國生態環境標準體系中,部分質量及污染物排放標準制定時間較早,難以適應最新環保要求。針對這一問題,下一步將優先推進相關標準升級工作。通過更新關鍵領域環境質量指標和污染控制限值,引入更先進的監測技術和治理工藝,為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技術支撐,推動產業綠色轉型。
在生態保護領域,現有標準供給尚存短板,亟需建立系統化的監管框架。未來將重點研究生態保護修復監管標準體系,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空間管控等方面補充技術規範,通過明確評估指標和實施流程,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為解決標準時效性不足問題,將建立「事前研究-事中評估-動態調整」的全周期管理機制。依託科研機構開展前瞻性技術預研,並定期對現行標準實施效果進行系統評估,形成標準內容持續優化的良性循環。此舉可確保環境治理規範與科技進步、產業變革同步匹配。
針對部分省份生態環境標準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國家層面將加強政策解讀和技術幫扶,通過制定區域性協作指南和案例示範,推動地方標準向更高水平對標。同時建立跨區域標準協調機制,在流域治理、大氣聯防等領域形成統一規範,提升整體保護效能。
此次升級計劃直指當前生態環境標準化工作的關鍵痛點,通過四大舉措構建覆蓋全面、科學先進、動態完善的環境標準體系。此舉不僅有助於破解傳統污染物與新型風險交織的治理難題,也將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中國智慧和制度經驗。隨著相關措施落地見效,我國將加速實現環境質量改善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為「美麗中國」目標築牢技術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