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7月24日,在山西大同舉辦的光伏行業供應鏈發展研討會上,行業專家與企業代表圍繞當前面臨的非理性競爭、產業鏈穩定性及未來發展方向展開深入探討。數據顯示,儘管上半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量突破198GW,同比增長150%,但製造端結構性矛盾突出,多晶矽產量同比下降44.3%,部分環節出現全行業虧損現象。與會者普遍認為,需通過政策引導、市場調節和產業協同,推動光伏生態從價格內卷轉向高質量發展。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光伏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指出,2025年上半年,我國光伏產業呈現"兩降兩升"特徵。製造環節中,多晶矽產量同比下降44.3%,矽片產量下降25.2%;而電池片和組件產量則分別增長1.5%、10.5%。這一分化反映出政策對產能過剩環節的調控效果初顯,同時技術升級推動下游產品需求提升。
從產業布局看,"雙碳"目標下光伏裝機規模持續擴張,新增裝機量達歷史峰值。但出口市場面臨結構性壓力:矽片和組件出口量分別下降13.8%、1.2%,而電池片出口逆勢增長75.3%,凸顯高附加值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
當前光伏產業面臨內外部風險疊加的局面。內部來看,供需階段性失衡導致價格持續探底,部分企業陷入虧損,供應鏈穩定性受到衝擊;外部則需應對國際貿易壁壘和地緣政治風險。研討會指出,低價競爭已破壞行業生態,多環節出現質量隱患。政策層面亟待強化對產能無序擴張的約束,並建立更科學的產業評價體系。
針對當前困局,行業提出三大方向:一是加速落後產能退出,避免"囚徒困境"拉長行業調整周期;二是通過擴大國內分布式光伏應用和海外市場多元化拓展提升有效需求;三是推動商業模式創新,例如從單一製造向場景化解決方案轉型。同時建議完善產品評價標準,將質量指標納入採購體系,減少對價格的單維度依賴。
構建韌性產業生態需多方合力
2025年光伏行業正處於關鍵轉折期,政策調控與市場機制需形成合力。通過強化供需動態平衡、優化國際貿易環境、推動技術疊代和產業鏈協同創新,有望重塑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格局。未來政策應重點支持高價值環節發展,引導資本流向技術研發而非重複產能擴張,並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的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更可靠、更具競爭力的光伏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