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全球鋰資源市場正經歷關鍵轉折。近期某頭部企業核心鋰礦的突發性停產事件引發行業震動,疊加國內外需求持續攀升及合規審查趨嚴,鋰鹽供應端面臨顯著壓力。數據顯示,本次事件直接導致國內鋰供應量環比下降8%,並可能觸發更廣泛的產能風險,為全年鋰價走勢注入強上行動能。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鋰礦行業市場深度研究及發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指出,2025年8月,位於宜春的某大型鋰礦因採礦權證到期問題暫停開採作業,預計影響周期至少持續3個月。該礦山配套碳酸鋰產能達10萬噸/年,按當前生產節奏測算,每月將減少約8,300噸碳酸鋰供應量。結合7月份國內10萬噸(產量+進口)的總供應量推算,此次停產使該礦貢獻占比驟降至8%,直接導致月度供需平衡從過剩2,682噸轉向短缺狀態。
統計數據及鋰礦市場分析顯示,當前宜春地區共有八座鋰雲母礦山存在採礦權證與實際開採內容不符問題,涉及年產能18.5萬噸LCE(碳酸鋰當量)。若此類礦山因政策審查全面停產,將直接影響全球約12.5%的鋰資源供應。據測算,2025年全球鋰總供應量為148萬噸,過剩規模僅12.5萬噸;若上述產能全部關停,則缺口可能擴大至約30萬噸/年,徹底扭轉供需格局。
國內動力電池產量延續高速增長態勢,1-7月累計達831.1GWh(同比+57.5%),疊加9-10月傳統旺季臨近,下游對鋰鹽的需求支撐穩固。與此同時,海外供應鏈波動加劇:智利自5月以來出口量環比下降顯著,預計三季度中國鋰鹽進口量將減少約20%,進一步放大國內供應壓力。綜合供需動態,市場普遍預期碳酸鋰價格短期內可能突破8萬元/噸並持續攀升。
當前鋰礦市場的核心矛盾集中體現為「政策合規性風險與需求剛性增長的碰撞」。某頭部企業停產事件僅是冰山一角,宜春地區潛在產能關停或引發全球供應短缺連鎖反應。在新能源產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鋰資源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凸顯,而短期內價格上行趨勢已成共識。需警惕宏觀經濟波動、海外供給超預期恢復等不確定性因素對供需平衡的擾動,但中長期來看,鋰礦資產的價值重估邏輯仍將持續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