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 2025年全球鋰資源爭奪進入白熱化階段。美國政府近期通過戰略性入股美洲鋰業公司(持股10%)、調整22.6億美元貸款條款等動作,凸顯其對鋰礦供應鏈控制權的戰略意圖。與此同時,中國鋰業龍頭贛鋒鋰業的股權變動與海外布局,折射出全球鋰資源爭奪中資本、政策與技術的多重博弈。本文結合數據與案例,剖析當前鋰礦競爭態勢及政策環境演變邏輯。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鋰礦行業運營態勢與投資前景調查研究報告》指出,美國內華達州Thacker Pass項目是全球已探明規模最大的鋰資源儲備地之一,其一期產能預計2025年實現4萬噸電池級碳酸鋰產量(足夠支持80萬輛電動汽車)。美國政府通過能源部重新談判貸款條款並尋求入股美洲鋰業公司,旨在強化對這一關鍵項目的控制權。此舉不僅涉及22.6億美元的金融槓桿運用,更折射出其將鋰礦列為「國家優先事項」的政策轉向。
數據顯示,美洲鋰業與通用汽車合資運營Thacker Pass項目,後者通過持股38%及長期採購協議鎖定供應鏈話語權。美國政府以戰略投資者身份介入後,進一步壓縮了外部資本(如中國企業的潛在參與空間),體現了資源民族主義在新能源領域的深化應用。
作為曾持有美洲鋰業19.9%股權的全球鋰業巨頭,贛鋒鋰業近年戰略調整顯著。截至2024年末,其持股比例降至6.86%,並將其剩餘股權從長期投資轉為交易性金融資產。這一決策背後是多重因素交織:
當前贛鋒鋰業股價在2025年9月因美洲鋰業股權事件波動超10%,顯示資本市場對其海外布局風險的高度敏感。
美國近期動作並非孤例,其模式已形成「美版混改」特徵:
對比之下,中國通過資本併購、技術輸出(如智利鋰礦開發)維持多元化供應體系,但面臨更嚴格的國際審查壓力。
鋰礦爭奪背後的產業鏈重構邏輯
2025年全球鋰礦競爭已從資源獲取升級為供應鏈控制權的全方位博弈。美國通過政策工具強化本土項目主導權的同時,中國企業正通過技術沉澱和區域多元化應對風險。未來,政府干預與市場化機制的平衡能力、關鍵項目的投產效率、以及新能源技術路徑的演變,將成為決定各國在鋰礦領域話語權的核心變量。在全球化退潮背景下,產業鏈韌性構建或成為企業生存的關鍵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