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8月,全球茶葉貿易正經歷顯著波動。肯亞作為全球最大茶葉出口國之一,其上半年出口量同比下降9.3%,反映出氣候變化、國際物流瓶頸及市場競爭加劇的複雜影響。本文基於最新數據,解析該國茶葉產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並探討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變化。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茶葉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指出,根據行業監測數據顯示,2025年1-6月,肯亞累計出口茶葉2.746億公斤,較去年同期的3.028億公斤減少約2820萬公斤。這一降幅主要源於兩方面原因:氣候異常導致供應端收縮和紅海航線運輸不確定性增加推高交易成本。
從產量看,肯亞上半年茶葉總產為2.835億公斤,同比下降12.4%——這是自2007年以來同期最大降幅。該國茶業管理局指出,2月至6月間持續的乾熱天氣與降雨不足直接抑制了關鍵生長期的作物生長,導致單產下滑。
在核心海外市場中,巴基斯坦以9730萬公斤的進口量保持最大買家地位,但較2024年同期的1.03億公斤減少5.6%。埃及以3720萬公斤位列第二,同比下降14.8%(對比2024年上半年的4370萬公斤)。
這一趨勢反映兩個關鍵問題:
1. 替代供應渠道崛起:斯里蘭卡和印度通過擴大有機茶出口搶占市場份額;
2. 物流成本傳導效應:紅海地區地緣衝突導致海運延誤,迫使部分買家轉向更穩定的供貨國。
基於上半年數據,肯亞茶業機構將2025年全年產出預期從此前的6億公斤下調至5.8億公斤——較2024年的5.94億公斤進一步收縮。該國政府警告稱,若下半年氣候條件未顯著改善,外匯收入可能減少超過10億美元(按2024年1816.9億先令出口額折算)。
當前市場呈現兩大特徵:
2025年對肯亞茶葉產業而言是充滿挑戰的一年。氣候危機削弱了其作為"世界茶杯"的供應能力,而地緣政治風險則增加了貿易成本與不確定性。儘管面臨多重壓力,該國仍通過優化種植技術、拓展中東新市場等方式尋求突圍。未來競爭的關鍵將在於如何平衡可持續生產與供應鏈彈性——這不僅是肯亞的問題,更是全球茶葉產業轉型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