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當前全球糧食產業鏈正經歷深度重構,中國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加速推進供應鏈現代化。據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糧食物流總費用占農產品價值比例仍達18%,較已開發國家高出5-7個百分點。在此背景下,長三角地區通過創新運輸模式率先破局——8月20日,滿載22個20英尺貨櫃的糧食專列從安徽阜陽啟程,首次實現"一單制"多式聯運全流程貫通,為糧食產業鏈優化提供了可複製樣本。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糧食行業競爭格局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分析報告》指出,我國糧食物流體系長期面臨運輸環節多、標準不統一等問題。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推進糧食倉儲設施和物流網絡智能化改造",為多式聯運創新提供了制度保障。此次安徽至上海的專列採用"一次委託、全程負責"模式,將原本需要鐵路、港口、航運多方協調的流程整合為單一服務合同,運輸周期較傳統方式縮短約30%。通過數位化單證系統實時追蹤2.4噸/箱的大米等初級農產品,有效解決了糧食易腐貨物運輸中的時效痛點。
該趟專列從阜陽謝橋貨運站出發後,經鐵海聯運直達江蘇呂四港,再通過海運抵達華南市場。全程採用標準化貨櫃"不落地換裝",避免了傳統運輸中因多次裝卸導致的糧食損耗。數據顯示,相比公路運輸模式,鐵路+海運組合可降低單箱物流成本約15%,碳排放減少28%。這種跨區域協同效應在長三角一體化政策框架下尤為顯著——區域內糧食主產區與消費市場通過標準化多式聯運網絡連接,預計到2026年將帶動華東地區糧食流通效率提升40%。
"一單制"模式的突破性在於重構了糧食供應鏈的價值鏈條。通過整合運輸、倉儲、金融等增值服務,企業可獲得全周期物流解決方案,綜合運營成本較傳統模式下降18%-25%。國家發改委《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提出,到2030年要建成覆蓋全國主要產銷區的多式聯運骨幹網絡。此次實踐表明,在政策支持下,區塊鏈技術與智能合約將進一步提升"一單制"的可擴展性,預計未來三年內將有超過50%的糧食大宗運輸採用該模式。
作為全球第二大糧食消費市場,中國正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重塑糧食產業鏈。長三角多式聯運專列的成功實踐不僅驗證了政策導向與市場需求的高度契合,更預示著未來糧食物流將向"高效、低碳、智能"方向加速轉型。隨著2025年《糧食安全保障法》的全面實施,這種模式有望在全國糧食主產區複製推廣,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強有力的流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