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隨著全球糧食需求的持續增長和氣候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糧食產業鏈的韌性提升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國糧食產業鏈供應鏈在大食物觀背景下的現狀、面臨的挑戰以及提升韌性的具體路徑,旨在為糧食行業的從業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參考。
糧食行業產業鏈分析提到當前,我國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首先,糧食供需失衡問題突出。儘管稻穀和小麥的產量持續增長,但大豆和玉米等飼料糧的產量不足,需要大量進口,這增加了糧食產業鏈的脆弱性。其次,糧食物流體系建設滯後,風險防範效率較低,難以應對突發狀況和市場波動。此外,市場信息流通受阻,產業融合進程緩慢,綠色轉型動力不足。最後,配套政策缺乏系統性,農業科技人才匱乏,糧食產業數位化轉型滯後,嚴重削弱了自主可控能力。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糧食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從理論邏輯上看,大食物觀強調糧食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以及生態鏈的全鏈協調發展,旨在構建更加完善、高效的糧食產業體系。從歷史邏輯上看,我國糧食產業的發展歷經了從單一糧食生產到多元化食物供給的歷史轉變,提升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必然選擇。從實踐邏輯上看,以大食物觀為指引,推進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提升,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要求。
(一)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發展基礎不穩固
1.農業生產供給結構不合理,供需失衡風險增加。我國農業生產與消費結構不適配,糧食「高產量」「高庫存」「高進口」現象仍然突出,導致糧食產業鏈供應鏈供需不匹配,增加其斷鏈風險。 2.耕地保護不足,初級農產品供應受限。儘管我國耕地總量連續淨增加,但耕地質量下降、綜合生產能力不足等問題仍然存在,影響糧食等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3.糧食種業孱弱,威脅產業鏈供應鏈源頭安全。我國種業還處於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時代,種質資源保護不力、育種創新能力不足以及智慧財產權保護不夠等問題,嚴重威脅著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的源頭穩定與安全。
(二)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運行效率不高
1.糧食物流體系不完善,成本攀升、效率降低。糧食物流基礎設施、信息系統、作業系統等關鍵部分建設尚不完善,影響糧食從收購到銷售的流通。 2.糧食風險防範體系不完善,突發事件應對乏力。我國在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的風險防範體系方面仍處於起步階段,存在諸多不足之處。
(三)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風險波動加劇
1.糧食市場信息不對稱,增加市場波動風險。信息傳遞的複雜過程中,易受技術條件、人員素質以及管理體制等因素的制約,導致信息失真,無法及時應對市場供求變化。 2.糧食產業融合發展不充分,增加鏈條斷裂風險。我國糧食產業融合仍處於初級階段,上下游企業關聯度不夠,缺乏深層合作與協同創新。 3.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綠色轉型進展緩慢,加劇鏈條不穩定風險。當前,糧食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緩慢,面臨著糧食綠色生產標準化體系缺乏、食物質量安全水平較低等因素制約。
(四)糧食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不足
1.糧食產業配套政策不完善,自主可控能力提升乏力。我國糧食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尚不完備,增加了糧食產業鏈供應鏈斷鏈、掉鏈等風險。 2.農業科技人才匱乏,產業鏈供應鏈創新協作受限。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短缺,限制了新技術、新品種的研發與推廣能力。 3.糧食產業與數位技術融合不深,數位化發展滯後。我國糧食行業數位化發展處於初級階段,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有待提升。
(一)穩固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發展根基
1.優化農業生產供給結構,促進消費與生產協調發展。政府和糧企需強化市場導向、需求導向、營養導向與綠色導向,加大糧食生產供給結構的優化調整。 2.堅守耕地紅線,保障初級農產品供應穩定。政府應加強高標準農田和水利設施建設,提升防災減災能力,全方位夯實糧食產能基礎。 3.加強糧食育種創新,夯實產業鏈供應鏈基礎。加強糧食種質資源保護,建立種質資源保護庫,創新種質資源的收集與管理。
(二)提升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運行效率
1.加快物流體系現代化建設,健全糧食流通體系。完善糧食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智能化儲糧、低溫儲糧等新技術的研發,並及時推廣應用。 2.完善糧食風險防範體系,藉助智能化手段提高運營效能。提高與大食物觀相吻合的風險識別能力,構建常規性風險監測機制,全面實時監測口糧及其他作物風險。
(三)遏制糧食產業鏈供應鏈波動風險
1.搭建信息化市場平台,實現糧食產業信息共享。加強信息技術應用,積極構建信息交流平台和公共資源平台,確保糧食產業鏈供應鏈中的信息開放交流。 2.促進糧食產業與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延長產業鏈供應鏈。聚焦食物開發,促進優勢特色糧食產業集群發展,推進糧食產業與旅遊、教育、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 3.推動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綠色轉型發展,提高產品質量和安全。明確綠色生產的內涵,制定統一的標準,並完善相關的綠色生產法律法規,建立糧食產業標準化生產體系。
(四)提升糧食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1.優化糧食產業配套政策,提高產業鏈供應鏈基礎保障。加強對大食物觀下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發展的頂層設計,立足當前食物安全現狀,協調規劃好糧食產業長期發展與短期發展的銜接。 2.加大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力度,強化產業鏈供應鏈的人才支撐。改革高校相關學科課程設置,聚焦食物資源開發與糧食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開設糧食產業大數據、智能產業裝備、生物技術等前沿課程。 3.深化糧食產業與數位技術融合,推動產業鏈供應鏈數位化發展。構建技術創新體系,瞄準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共性技術,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區域科技創新中心以及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總結
在大食物觀的指導下,提升我國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通過優化農業生產供給結構、加強育種創新、加快物流體系現代化建設、完善風險防範體系、搭建信息化市場平台、促進產業融合、推動綠色轉型以及優化配套政策、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和深化數位技術融合等多維度策略,可以有效提升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為我國糧食產業的現代化發展提供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