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當前,全國春播工作進入高峰期,夏糧生產也迎來了產量形成的關鍵階段。各地通過多種措施加強田間管理,為糧食穩產奠定了堅實基礎。從東北到南方,不同地區根據自身特點,採取智能化農機、精準灌溉、病蟲害防治等手段,確保糧食生產順利進行。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糧食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東北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目前已春播糧食近1億畝,完成進度超過兩成。黑龍江今年大力推廣高性能精密播種機等智能化農機裝備,新增高性能播種機作業面積近1000萬畝,顯著提升了播種效率。吉林的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達到94.7%,為糧食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黃淮海地區的冬小麥正處於產量形成的關鍵期。今年以來,安徽全省平均雨量僅為172毫米,是常年同期的一半。為應對乾旱,各地通過增加水源、架設臨時抗旱設備等措施,積極開展麥田灌溉補墒。同時,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抗旱澆灌和病蟲害防治工作。河南8500萬畝小麥已陸續進入灌漿期,水肥需求量大。當地氣象部門預測,近期將出現持續高溫天氣。在許昌,農業部門利用多光譜無人機巡田作業,監測小麥長勢和土壤墒情,為精準灌溉提供科學依據。
河北中南部地區近期降水較少,部分地塊土壤墒情不足,可能影響小麥的用藥及施肥效果。為確保灌溉用電可靠,邢台、邯鄲等地通過數位化可視設備,全天候監控農業灌溉電力設備運行情況。電力部門與農業部門緊密合作,開通農灌用電服務熱線,快速響應灌溉需求。邢台南和區還引入搭載紅外熱成像儀與高清攝像頭的無人機,沿電力線路自主巡航,精準捕捉設備隱患,為灌溉用電保駕護航。通過AI技術對無人機影像進行智能識別,設備缺陷研判時效達到毫秒級,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
南方早稻生產正在加速推進。雲南多地在水稻耕、種、防、收四個環節開展生產託管服務,已建成高標準農田的鄉鎮正實施單產提升行動。湖南1800多萬畝早稻已完成栽秧,進入病蟲害防控關鍵期。在益陽,農業部門通過預判病蟲害趨勢,統一調配植保無人機等設備,組織農戶開展統防統治,有效提升了防控效果。
總結來看,全國春播工作穩步推進,各地根據實際情況採取針對性措施,確保糧食生產順利進行。從東北的智能化農機到黃淮海的抗旱灌溉,從河北的智慧化灌溉到南方的病蟲害防控,各地都在為糧食穩產增產貢獻力量。這些努力不僅為今年的糧食豐收奠定了基礎,也為2025年糧食市場的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