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度,我國糧食進口量出現顯著下降,這一變化不僅反映了國內糧食市場的供需調整,也體現了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持續推進。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3月,我國累計糧食進口量為2270萬噸,同比減少40.8%。其中,除大米進口小幅增長外,小麥、玉米、大豆、高粱、大麥等主要糧食品種進口量均有所回落。這一趨勢對國內市場預期、農民種糧積極性以及國家糧食安全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糧食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糧食進口量的減少對國內市場產生了多方面的積極影響。首先,進口下降有助於改善國內市場預期,增強貿易加工企業的市場信心。隨著進口量的減少,國內糧食市場的供需關係得到優化,推動國內糧價企穩回升。這一變化不僅提高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還進一步增強了我國糧食自給能力,牢牢把握住糧食安全的主動權。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在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基礎上,適度進口糧食以解決結構性短缺問題。近兩年,國內糧食連年豐收,而糧食進口量持續保持高位,導致市場供給增加,需求增長卻不及預期,市場呈現供大於求的態勢,糧食價格承壓下行,影響了農民的種糧收益。因此,適當減少進口量,為國產糧食騰出市場空間,成為保障農民收益和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
糧食行業分析提到糧食作為生活必需品和重要戰略資源,對糧食貿易實行管控是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糧食生產與貿易之間應保持一種「蹺蹺板」動態平衡機制。當國內糧食豐收時,適當減少進口;當國內供給不足時,擴大進口補充缺口。這種平衡機制有助於維護國內糧食供求平衡體系,保障糧食產業安全。
我國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通過進口配額、關稅等政策工具對糧食進口進行管控。這種管控模式既保障了國內市場的穩定,又維護了國家糧食安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一直採取「重配額、輕關稅」的糧食進口管理模式。對小麥、玉米、大米三大主糧實行進口配額管理,配額內進口徵收1%關稅,配額外進口徵收65%關稅,且配額長期保持穩定。對大豆、高粱、大麥、菜籽油等非主糧採取低關稅政策,既保障國內需求,又降低進口成本。
今年,我國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玉米和小麥加征高額進口關稅。這一舉措是基於國際貿易規則的對等反制和正當反制,旨在保護國內農業,同時有效反擊美國的貿易打壓。目前來看,我國糧食庫存水平高且進口渠道多元,對美加征關稅不會影響我國糧食穩定供應,但對美國農業衝擊較大,一些美國公司不得不收縮在中國的業務,以應對貿易戰等不利影響。
在全球貿易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我國持續擴大對發展中國家產品零關稅範圍,對43個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以及歐洲部分發展中國家進口產品實行零關稅。這一舉措不僅展現了我國捍衛國家核心利益的決心,也保持了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戰略定力。通過深化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我國推動構建更加平衡、包容、共贏的國際貿易體系,為全球經濟注入確定性。
這一做法促進了我國糧食進口渠道的多元化,增強了全球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同時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寶貴的市場機遇,充分彰顯了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糧食進口下降不僅反映了調控成效,也折射出我國應對複雜嚴峻外部環境的主動作為。當前,全球糧食貿易格局正在深刻調整,我國在持續提高糧食自給能力的基礎上,堅持在開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贏,著力開創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農業對外合作新局面。
總結
2025年第一季度,我國糧食進口量的顯著下降,反映了國內糧食市場的供需調整和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持續推進。進口下降有助於改善國內市場預期,增強貿易加工企業的市場信心,推動國內糧價企穩回升,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進一步增強我國糧食自給能力。同時,通過進口配額和關稅等政策工具,我國有效管控了糧食進口,保障了國內市場的穩定和國家糧食安全。此外,我國通過擴大對發展中國家產品零關稅範圍,促進了糧食進口渠道的多元化,增強了全球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展現了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未來,我國將繼續在開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贏,推動形成更加安全、穩定、高效的全球糧食供應鏈,為構建更高水平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