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截至2035年全國將建成14.6億畝現代化良田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糧食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當前全球糧食安全形勢複雜多變,我國始終將耕地保護視為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石。近年來,通過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全國已實現10億畝耕地旱澇保收、產能提升的目標。隨著《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實施方案》的出台,未來十年間我國將以系統性工程進一步夯實糧食生產根基,預計到2035年累計改造4.55億畝永久基本農田,並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3億畝,為糧食產能穩定提供關鍵支撐。
實施方案提出分階段推進永久基本農田的提質改造,重點聚焦"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提升。到2035年,全國將力爭完成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的目標,其中包含4.55億畝改造提升任務和1.3億畝高效節水灌溉建設指標。這一規劃通過優化耕地基礎地力、完善基礎設施網絡,預計可使糧食單產提高10%以上,顯著增強應對極端氣候災害能力。
在建設標準上確立"一平兩通三提升"的核心框架,即田塊平整、水路暢通,同步提升地力水平、產量潛力和綜合效益。根據不同區域特點採取差異化的建設策略:東北黑土區強化土壤保育,黃淮海平原推進節水灌溉,長江中下游地區完善排灌體系,西北乾旱區推廣高效用水技術。通過精準施策,確保農田具備抗災減損能力的同時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建設布局遵循"宜建則建、應保盡保"原則,在東北黑土帶、糧食主產區和增產潛力區集中發力。嚴格劃定禁止建設範圍,明確25度以上坡耕地、生態保護核心區等區域不得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空間管控與時間表銜接,確保到2035年完成7大區域差異化改造任務,其中西北區重點發展節水農業,青藏區適度推進高原特色農田建設。
建立分級負責的運營管護制度,明確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和經營主體日常維護義務。推行"誰受益、誰管護"原則,鼓勵集體經濟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設施養護。同步強化耕地用途管制,嚴格限制建設占用高標準農田,確需占用的必須實施"先補後占、產能不降"的動態平衡機制,確保糧食生產基礎持續穩固。
【總結】
此輪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是我國糧食安全戰略的重大布局,通過系統性規劃和精細化管理,將推動耕地質量實現跨越式提升。預計到2035年形成的14.6億畝現代化良田網絡,不僅能夠穩定保障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更將在抗禦自然災害、促進資源集約利用等方面發揮核心作用。這一舉措標誌著我國農業發展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效益雙提升"的關鍵轉型,為端牢中國飯碗提供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