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農業 資訊詳情
築牢糧食安全根基的制度創新——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
 糧食 2025-05-15 06:34:46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期發布的《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提出,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是解決「糧財倒掛」難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當前我國13個糧食主產區對全國糧食產量的貢獻已接近80%,對增產貢獻超90%。然而,這些地區普遍存在地方財政薄弱、產業鏈收益外流等問題,亟需通過制度創新構建更可持續的利益分配體系。

  一、糧食主產區的突出貢獻與結構性矛盾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糧食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我國13個糧食主產區以不足全國半數的耕地面積,支撐了全國近八成的糧食產量和九成以上的增產潛力。但「糧財倒掛」問題凸顯:一方面,主產區受耕地保護政策限制,產業拓展空間有限;另一方面,糧食生產收益較低且成本剛性上漲,導致農民增收困難、地方財政壓力加劇。數據顯示,全國800多個產糧大縣中,多數屬於經濟欠發達地區,甚至出現「產糧大縣、財政窮縣」的倒掛現象。

  二、優化縱向利益補償機制的核心舉措

  中央提出通過政策傾斜與資金支持強化對主產區的直接扶持:一是提高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中央承擔比例,逐步取消高標準農田等項目的縣級配套要求;二是完善產糧大縣獎補制度,根據產量、播種面積和耕地保護成效動態調整補償標準。例如,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降低產糧大縣農業保險的縣級補貼比例,並擴大轉移支付覆蓋範圍,重點支持農田水利、科技推廣等公益性支出,切實減輕地方財政負擔。

  三、推動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的實踐路徑

  為平衡產銷區責任與收益,規劃提出探索建立跨區域橫向補償機制:由糧食主銷區按自給缺口比例繳納資金至中央統籌「資金池」,再分配至主產區用於耕地質量提升和新型經營主體扶持。同時選擇調入調出量大的省份試點市場化指標交易,鼓勵產銷區通過產業合作、技術輸出等方式實現利益共享。這一機制將重點向人均財力較低的產糧大縣傾斜,並允許西部主銷區暫緩納入補償範圍。

  四、強化政策協同確保機制實效

  未來需建立多部門協作的測算體系:統計糧食調進調出數據,明確補償標準與資金分配規則;同時完善專項轉移支付制度,統籌省級土地出讓收入用於高標準農田和種業提升工程。通過中央財政直接投資、降低縣級配套要求等措施,確保政策落地不增加基層壓力。

  總結

  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是破解糧食安全「誰來種糧」難題的制度保障。通過縱向強化中央支持、橫向構建產銷區合作網絡,既能調動主產區抓糧積極性,又能推動產業鏈價值回歸,為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提供長效支撐。這一改革將促進資源要素合理流動,實現糧食生產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最終形成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糧食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