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農業 資訊詳情
科技創新助力內蒙古糧食增產提質
 糧食 2025-05-16 06:15:07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文章開篇總標題)

  在黃河流域的沃野上,內蒙古自治區正以科技為筆繪就豐收畫卷。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智慧農機推廣和鹽鹼地綜合治理等技術革新,當地農業生產效率顯著提升。2024年數據顯示,全區糧食作物平均單產同比增長24.2斤,達到779.7斤/畝,「噸糧田」面積突破850萬畝,科技創新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一、科技賦能「噸糧田」建設

  內蒙古通過集成北斗精準種植技術、水肥一體化等先進裝備,推動糧食生產向高效化轉型。在達拉特旗多邦種養殖合作社的1000畝玉米地中,智慧農機與智能灌溉系統協同作業,將畝均產量提升至900公斤。全區「噸糧田」創建過程中,技術團隊通過動態監測土壤墒情、氣象變化和作物長勢,為農田定製精準種植方案,實現關鍵技術落地應用。例如,在播種前進行土壤養分檢測繪製「數字地圖」,確保水肥供給與作物需求高度匹配。

  二、智慧灌溉實現節水增效

  在達拉特旗白泥井鎮侯家營子示範農場,滴灌帶以小流量精準供水,每畝用水量從傳統模式的400立方米降至238立方米,同時玉米單產提升20%以上。通過構建玉米灌溉決策模型,系統實時分析土壤、氣候與作物生長數據,為每個地塊生成個性化灌溉方案。這種「智慧水肥」管理模式不僅節約水資源,還減少了化肥流失對環境的影響,形成從播種到收穫的全周期數位化管控體系。

  三、科技攻關破解鹽鹼地難題

  面對約2500萬畝鹽鹼耕地挑戰,內蒙古創新推廣「改土培肥抑鹽」等9套技術模式。在包頭市苗六泉農場,通過微鹹水循環利用與精準灌溉調控,土地鹽鹼化程度顯著降低,糧食產量較改造前提升超50%。截至2024年底,全區累計投入60.62億元完成370萬畝鹽鹼地治理,年均增產幅度達10%25%。未來計劃在五原縣等10個旗縣打造萬畝級綜合治理示範片,預計畝均增產將突破200斤。

  總結來看,內蒙古以科技創新為突破口,在良田建設、節水灌溉和鹽鹼地改良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效。通過數據驅動的精準農業模式與生態治理技術的深度融合,不僅實現了糧食產能提升,更探索出資源高效利用的新路徑。隨著更多核心技術落地應用,這片北疆沃土正加速邁向「藏糧於技」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糧食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