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陝西省宜君縣五里鎮的廣袤田野間,一座現代化農產品精深加工廠正釋放著鄉村振興的新動能。隨著自動化生產線高效運轉,金黃的玉米粒經過多道工序轉化為香氣四溢的特色產品,不僅延續了千年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更為當地村集體經濟發展探索出一條創新路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糧食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2024年成立的石堡農產品精深加工廠打破傳統發展模式,由石堡、雲輝、文興三個行政村聯合組建"抱團發展體"。占地3300平方米的現代化廠區配備先進加工設備,形成年產5000噸玉米製品的生產能力。這種創新合作模式有效整合了土地資源與技術優勢,使原本分散的小農戶生產轉化為標準化規模經營,為區域農業產業化按下加速鍵。
依託宜君縣獨特的自然條件,該廠產品展現出顯著競爭優勢。地處關中平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帶的氣候特徵,造就了180天以上的玉米生長周期,晝夜溫差帶來的營養物質轉化使原料品質遠超普通產區。加工廠堅持使用本地農戶種植的非轉基因玉米、蕎麥等優質原糧,通過物理加工工藝保留天然風味,杜絕添加劑的承諾贏得了市場口碑。
從田間到餐桌的完整鏈條正在形成:上游聯動200餘戶農民建立訂單農業,確保原料供應穩定;中游採用分級加工技術開發出玉米面、餄餎粉等9種特色產品;下游則構建起多維度銷售渠道,在"832平台"實現年銷售額突破的同時,與大型商超簽訂長期合作協議,並藉助直播電商拓展消費市場。這種全產業鏈布局使每噸農產品附加值提升40%以上。
加工廠的投產直接帶動周邊勞動力轉移,50餘名村民實現在務農之餘靈活務工。標準化生產線設置多個崗位層級,既滿足不同年齡群體需求,又通過"技能培訓+計件薪酬"機制激發生產積極性。這種"產業興村+就業富民"雙輪驅動模式,使村民年均增收超過1.2萬元,在家門口收穫穩穩的幸福。
當現代化加工設備與傳統農耕文明相遇,石堡糧倉正在書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通過創新組織形式、深挖資源稟賦、延伸產業鏈條,這個曾經的小山村成功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為同類地區探索出可複製的集體經濟發展樣本。隨著更多特色農產品走出大山,這片黃土地上涌動的發展熱潮必將托起村民更美好的生活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