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時期,陝西省榆林市榆陽區通過技術革新探索出一條北方寒地稻區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近日,該區在水稻缽體育秧領域的突破性成果引發關注,為推動現代農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可複製的實踐樣本。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糧食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榆陽區15600平方米智能溫控大棚內,150餘萬株嫩綠秧苗正以獨特的方式積蓄能量。與傳統育秧方式不同,這裡採用的缽體育秧技術通過精準對穴播種,使根系完整包裹在營養土中,顯著縮短了移栽後的緩苗期。這種創新模式不僅讓秧苗返青速度提升50%以上,更能在鹽鹼地等惡劣環境中保持穩定的生長勢態,為北方寒地稻區破解傳統育苗"傷根緩苗"難題提供了全新解決方案。
以綠興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核心,榆陽區聯動8個標準化育秧點,在魚河、上鹽灣等主產區織就了一張覆蓋廣泛的良種繁育網。通過引進稻花香6號、中科發5號等10個優質水稻品種,並配套穴盤育苗技術體系,有效提升了全區水稻單產水平和品質穩定性。這種"核心基地+輻射點"的布局模式,使新技術推廣效率提升40%,為糧食穩產增效注入強勁動能。
榆陽區委區政府通過建立示範基地、組建專家指導團隊等方式,構建起覆蓋育苗全流程的技術服務體系。從營養土配製到秧田管理,專業技術人員全程跟蹤指導,確保每株秧苗都能在毛烏素沙地鹽鹼稻田中實現快速紮根。這種"政策引導+技術支撐"的推廣機制,使缽體育秧技術在5個主要育苗點成功落地,並帶動周邊農戶種植效益提升20%以上。
通過持續攻關改良,榆陽區已培育出株高較矮、根系發達、抗逆性強的新一代缽體秧苗。這種具有西北首創意義的技術突破,使水稻在鹽鹼地的適應性顯著增強,單產潛力提升空間達30%。未來三年,榆陽計劃將該技術推廣至全區80%以上的水稻種植區,並探索構建"育秧栽培加工"全產業鏈體系,為乾旱半乾旱地區糧食安全貢獻創新方案。
此次技術革新不僅重塑了北方寒地稻作模式,更通過良種、良法、良田的協同發力,開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高效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隨著缽體育秧技術在更大範圍推廣,榆陽區正在從傳統農業大區向科技創新驅動的糧食強區加速轉型,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