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進入2025年,全球農產品貿易格局持續演變。最新數據顯示,美國農業貿易逆差在多重因素疊加下達到歷史峰值,反映出其農業出口競爭力的削弱與進口需求的激增。與此同時,政策干預引發的連鎖反應正進一步加劇這一趨勢,凸顯了當前農業市場面臨的複雜挑戰。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中國農業行業深度分析及「十五五」發展規劃指導報告》指出,美國農業部最新統計顯示,2025年7月農產品出口額落後於進口額達49.7億美元,同比擴大9%,創下單月最高記錄。前七個月累計農業貿易逆差已突破336億美元,較往年同期顯著增長。這一數據表明,美國正面臨自川普第一任期以來持續惡化的農業貿易失衡問題。
2025年前七個月,美國農產品進口額同比增長近8%,達1320億美元,而同期出口額卻下降1.3%至988億美元。這一反差凸顯了農業貿易結構的根本性轉變:需求端對海外供應的依賴加深,同時全球市場競爭力削弱導致出口承壓。
在過去的50年中,美國農業始終是全球貿易順差的重要支柱。然而自2017年起,這一格局開始動搖,並於2023年形成明確的逆差態勢(當年逆差約200億美元)。截至2024年前九個月,農業貿易逆差已擴大至467.5億美元,而美國農業部預測,2025財年的逆差將進一步攀升至創紀錄的495億美元。
儘管當前政府持續加征關稅以試圖縮小整體貿易逆差(例如8月實施的新一輪全面關稅),但實際結果與預期背道而馳。2025年7月美國貨物和服務貿易逆差同比擴大32.5%,達到783億美元,反映出關稅政策對進口抑制有限,反而因供應鏈調整導致農業領域矛盾加劇。例如,主要作物進口國轉向依賴巴西供應,進一步削弱了美國農產品的市場份額。
逆差擴大的深層原因包括三方面:首先,農作物和牲畜生產的擴張能力受限;其次,海外競爭(如南美、東南亞)加劇;最後,國內消費者對進口商品的需求持續增長。此外,貿易政策引發的國際市場轉移效應,使美國農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面臨長期挑戰。
2025年的數據清晰揭示了美國農業貿易逆差的歷史性惡化:單月49.7億美元、全年預計495億美元的缺口,標誌著其從傳統順差國向淨進口國的根本轉變。政策干預未能扭轉趨勢,反而因外部市場重構和國內供需矛盾加深問題。這一現象不僅暴露了農業競爭力的結構性缺陷,更警示未來需在技術創新、貿易夥伴多元化及可持續生產模式上尋求突破,方能應對全球農產品市場的激烈競爭與政策波動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