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2025年慕尼黑國際汽車展(IAA)期間,一場聚焦「電池價值鏈循環化與綠色轉型」的高端論壇引發行業高度關注。來自全球汽車產業領軍企業和權威機構代表齊聚一堂,圍繞電池全生命周期管理、循環經濟政策協同等議題展開深度探討,並宣布將加速推進「全球能源循環計劃」落地實施。數據顯示,該計劃目標在20年內推動全球50%的電池生產脫離新礦資源依賴,為汽車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關鍵支撐。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汽車行業項目調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本次論壇中,寧德時代與寶馬、梅賽德斯-奔馳等汽車產業鏈核心企業達成共識:電池循環經濟不僅是技術升級問題,更是需要全產業鏈協同的系統工程。行業代表指出,從電池設計源頭融入循環理念是關鍵突破點——通過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重構,最大化每塊電池的價值利用效率。例如,在生產端採用可回收材料、在報廢環節建立高效拆解網絡等措施,正成為汽車企業布局循環經濟的核心戰略。
論壇指出,政策支持和金融創新是推動電池循環經濟規模化落地的「雙輪驅動」。各國政府正在加快制定統一標準,包括電池材料溯源認證體系及碳足跡核算規則;同時,金融機構通過專項基金和綠色債券等方式,為回收體系建設、技術改造等項目提供資金保障。汽車行業重點企業已開始探索與供應鏈夥伴共建共享的數據平台,以提升全鏈條透明度,這將成為未來行業競爭的關鍵差異化優勢。
作為首個由中國企業深度參與的國際性循環經濟項目,「全球能源循環計劃」在本次論壇中宣布進入試點推進期。該計劃將聯合汽車製造商、材料供應商及回收服務商,在電池生產、使用、退役等環節開展全鏈條解決方案驗證,並計劃通過技術共享和標準統一,形成可複製推廣的商業模式。據透露,首批試點項目將於2026年啟動,重點覆蓋歐洲與中國市場,預計到2045年實現目標範圍內電池材料循環利用率達90%以上。
此次慕尼黑論壇標誌著汽車行業循環經濟從理念探討轉向實質性落地階段。通過政策、技術、資本的多維度協同,汽車產業鏈上下游正加速構建閉環生態體系,推動減碳目標與經濟效益雙贏。隨著全球能源循環計劃等項目的推進,未來5-10年將成為汽車產業綠色轉型的關鍵窗口期,而電池價值鏈重構的成果將直接影響行業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