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我國不動產信託業務規模較去年同期增長37%,涉及資產總值突破8,600億元。在政策引導下,全國已有天津、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地啟動不動產信託登記試點,形成差異化產業布局,推動金融與實體資產的深度結合。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不動產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指出,2025年9月,天津市聯合多部門印發《關於開展不動產信託財產登記試點的通知》,成為北方首個系統化推進不動產信託登記的城市。該政策通過「存量盤活+增量配置」雙軌模式,在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等領域構建服務實體經濟的鏈條。數據顯示,天津試點特別支持企業將持有不動產轉入信託或委託受託人購買資產,有效解決了資產負債表優化與風險隔離需求。
作為全國首個打通「預登記—轉移登記」流程的城市,北京自2024年試點以來已落地多單創新案例。截至2025年上半年,其特殊需要家庭(如自閉症群體)與企業股權信託業務占比達31%,推動不動產在民生領域的價值延伸。數據顯示,北京試點區域不動產信託資產規模同比增長68%,帶動相關法律、稅務服務產業協同發展。
2025年5月啟動的上海試點引入中國信登與不動產登記機構雙重確認機制,在不動產權證標註「信託財產」標識。截至第三季度末,其養老助老類不動產信託規模突破470億元,占全國同類業務總量的29%。通過稅務部門協同參與,上海正為跨區域資產配置提供可複製範本。
廣州試點於2025年7月實施後,開放全國機構參與資格,並首創遺囑信託單方申請登記流程。同期珠海出台的跨境服務規範,使港澳居民通過不動產信託進行資產傳承的操作效率提升40%。數據顯示,大灣區試點區域年內已處理超1,200筆涉外不動產信託業務。
廈門在2025年8月的試點方案中,首次將「不動產追加交付」「受託人更換」等動態調整事項納入登記範疇。通過推出「指南式」操作指引,其家庭信託業務辦理周期縮短至7個工作日,帶動本地養老產業配套服務收入增長19%。
政策協同與數據驅動下的行業進化圖譜
2025年不動產信託登記的多點突破,標誌著我國在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上邁出關鍵步伐。從天津的「雙覆蓋」模式到上海的跨境聯動機制,各試點區域通過差異化路徑探索,既響應了盤活存量資產的宏觀政策導向,又為不動產與資本市場對接提供了制度保障。隨著數據互聯互通加速和場景應用深化,預計2026年全國不動產信託市場規模將突破1.5萬億元,並進一步推動養老、科技等關聯產業布局優化。未來,如何通過統一標準建設實現跨區域協同,將成為行業發展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