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我國經濟年均增速保持在5.5%的背景下,2024年全國用水總量實現零增長,標誌著節水優先方針與水資源剛性約束機制的有效落實。這一成果依託於系統性的政策改革、技術創新及全社會協同行動,在農業、工業和城鎮領域全面推進水資源集約利用,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持續支撐。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水資源行業運營態勢與投資前景調查研究報告》指出,在重點行業節水行動與現代化灌區建設推動下,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17.7%,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3.6%。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達到0.58,節水灌溉面積擴展至6.38億畝,顯示出農業水資源配置的優化成效。非常規水源利用量突破251億立方米,再生水、雨水等資源在工業與城市綠化中的應用大幅增加,進一步緩解了常規水資源壓力。
通過建立覆蓋農業、工業和城鎮三大領域的節水政策框架,我國加速推動用水方式向集約化轉型。黃河流域深度節水控水工程與南水北調受水區全面節水措施協同發力,強化了高耗水行業准入管控。同時,合同節水管理項目落地1900餘項,通過市場化機制激發社會節水潛力,形成政策引導與市場驅動的雙重動力。
全國重要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基本完成,31個省份地下水管控指標全面確定,國家用水定額體系覆蓋國民經濟主要行業。取水許可電子證照普及率達100%,嚴格規範了水資源論證和審批流程。在節水型社會建設中,推廣先進適用技術194項,涵蓋工業循環冷卻、農業精準灌溉等場景,為水資源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撐與環境保障。
來看,2024年我國在水資源管理領域取得的成果印證了政策導向與技術創新的有效結合。通過構建「節流」與「開源」的雙輪驅動模式,在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需求的同時,實現了資源消耗強度的持續下降。未來需進一步鞏固節水型社會建設成果,強化跨區域協同與智慧化監管,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