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截至2025年9月底,我國生豬市場價格持續走低,全國均價跌破12元/公斤,期貨主力合約跌至12240元/噸,創年內新低。當前市場呈現供需失衡態勢,行業面臨產能調整與政策調控的雙重挑戰。本文結合最新統計數據及行業動態,解析生豬產業現狀與發展前景。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生豬行業市場深度研究與戰略諮詢分析報告》指出,受能繁母豬存欄量高企及上半年新生仔豬增加影響,2025年8月末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達4038萬頭,較正常保有量高出3.5%。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這一高位存欄直接導致下半年生豬出欄量持續攀升。據行業監測,9月計劃出欄量預計達1331.95萬頭,同比增加17.46%,環比增長1.29%。部分企業因8月高溫淡季未完成銷售任務,將壓力轉移至9月,疊加颱風天氣導致的兩廣地區提前出欄,進一步加劇了市場供給過剩局面。
當前生豬養殖成本分化明顯,規模化企業養殖成本約6.0-6.5元/公斤,散戶成本則普遍在7元/公斤以上。截至9月28日,自繁自養模式下每頭豬虧損達116元,外購仔豬育肥虧損更擴大至263元/頭。儘管行業進入傳統消費旺季前的備貨期,但屠宰企業數據顯示母豬淘汰進度緩慢,5.0元/斤的母豬價格尚未出現顯著回落,表明產能去化仍需時間。
9-10月終端消費相對平淡,醃臘等季節性需求高峰預計於年底啟動。歷史數據顯示,南方地區冬季消費增量近年持續低於市場預期,北方春節備貨雖集中但周期短,整體旺季消費增幅有限。分析機構指出,在供給端壓力未緩解前,豬價反彈缺乏核心動力,行業或維持"磨底"狀態至2026年。
近期政策強調落實生豬產能調控措施,若能繁母豬存欄量回歸3900萬頭目標(較當前減少約1.8%),其對商品豬供給的影響將在10個月後顯現。按此推算,2026年下半年市場供需格局或迎來實質性改善。然而短期內,在龍頭企業生產效率提升(PSY已達28-29頭)與散戶退出成本高企的雙重作用下,產能去化速度可能低於政策預期。
生豬產業處於關鍵調整期
當前生豬價格已逼近行業平均成本線,但供需失衡尚未觸底。供應端能繁母豬存欄量、出欄體重及企業壓欄行為持續施壓市場;需求端季節性提振效果有限,消費增量空間受多重因素制約。未來政策執行力度與產能去化速度將成為價格反轉的核心變量,行業或需經歷2025年四季度至2026年上半年的深度調整期,方能實現供需再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