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當前背景概述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原油行業市場供需及重點企業投資評估研究分析報告》指出,隨著2025年10月OPEC+會議結果塵埃落定,全球原油市場迎來新一輪供應博弈。在主要產油國持續增產背景下,國際油價已跌至四個月低位,而中國化工行業則通過政策調整優化供給結構。本文基於最新數據與產業趨勢,解析原油供需格局演變及重點企業的戰略方向,並探討其對投資決策的影響。
2025年10月5日召開的OPEC+會議決定維持既定擴產策略,確認11月原油日產量將增加至少13.7萬桶。這一調整延續了自4月以來逐步退出減產協議的步伐,預計到9月底已完全解除220萬桶/日的自願減產,並在10月啟動第二階段165萬桶/日的增產計劃。
儘管當前市場數據顯示OPEC+實際執行率存在波動(如9月僅完成34.7萬桶/日協議增幅),但機構預測若維持現有節奏,2026年全球原油過剩量或創歷史新高。國際油價已反映這一預期:WTI主力合約跌破65美元至四個月低點,布倫特原油價格承壓逼近60美元區間。
核心觀點:產油國聯盟的增產決心與需求端疲軟形成矛盾,疊加歐洲加速「去俄羅斯能源化」(如2026年禁運俄石油及天然氣),未來兩年原油市場將面臨持續供應過剩壓力。
中國工信部等七部門聯合發布的《石化化工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確通過結構性調整實現「穩總量、優結構」。方案重點包括:
此政策將直接影響國內重點企業的投資方向——傳統煉企需加速向高端化學品轉型以維持盈利空間,而煤化工行業則面臨產能過剩風險管控壓力(方案特別強調防範煤制甲醇過熱)。
核心觀點:中國通過供給側改革引導資源向高附加值領域傾斜,短期內抑制傳統原油加工品供給擴張,但中長期或加劇基礎化工品市場競爭。
1. 國際層面:
2. 國內層面:
3. 重點企業策略:
結論與展望
2025年全球原油市場呈現「產增價跌」特徵,OPEC+的擴產政策加劇了供應過剩預期,而中國通過結構性調整引導行業向高附加值領域轉型。短期內國際油價或延續震盪下行趨勢,但地緣政治與政策變化仍存在不確定性風險。對投資者而言,需緊密跟蹤OPEC+產量執行率、國內化工品供需動態及能源替代技術進展,優先布局具備成本優勢和產品差異化能力的重點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