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2025年的中國農業領域,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升級、區域協同發展成為核心趨勢。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農業現代化正通過技術賦能和產業集聚加速推進。作為西北地區的重要實踐案例,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以"一核三鏈多園"為布局,依託科技創新與產業鏈整合,在推動農民增收、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方面成效顯著,其經驗為同類區域提供了可複製的參考模型。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中國農業行業深度分析及「十五五」發展規劃指導報告》指出,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通過構建"產學研"協同機制,已建成11個研發平台並聯合7家科研機構,累計完成56項科技項目攻關。這些成果包括34項科技獎項和112項專利技術,直接推動了農業生產的提質增效。例如,航天育種技術的應用使園區內5000餘畝農田實現畝均增收2000元,技術輻射效應顯著。數據顯示,園區通過引育專業人才超260名、培訓新型職業農民8000餘人,將科研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在產業布局上,天水園區以"三鏈多園"為核心策略,重點打造航天育種、食用菌和循環農業三大產業鏈。通過"飛地經濟"模式聯動區域協同發展,目前園區已孵化引導36家企業形成集群效應。這種模式不僅帶動超過5000人實現年均2.8萬元的穩定增收,更構建了從生產端到市場端的完整閉環。例如,在食用菌產業領域,園區正推進全產業鏈建設,並計劃建立10萬份種質資源庫以強化核心競爭力。
為增強鄉村振興帶動效應,天水園區構建了"園區+企業+基地+農戶"的三級利益聯結體系。通過就業增收、技術推廣和產業鏈參與等多渠道聯動,農民收入結構持續優化。例如,在食用菌種植環節中,農戶既可通過土地流轉獲得租金收益,又能以技術入股形式分享產業增值利潤。這種模式使農業不再是單一生產環節,而是成為連接一二三產的綜合價值網絡。
園區通過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和優化營商環境吸引龍頭企業入駐,產業集聚度持續提升。在資源利用方面,循環農業鏈的設計有效減少了化肥農藥使用量,並通過種養結合模式實現廢棄物再利用。數據顯示,這種綠色生產方式不僅提升了農產品質量認證率,還降低了20%以上的環境治理成本,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實證案例。
作為2025年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典型樣本,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通過科技創新、產業集聚和機制創新三重發力,在破解"誰來種地""如何增效"等核心問題上取得突破。其經驗表明:農業現代化需以科技為引擎、產業鏈為紐帶,並建立多方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未來隨著"一核三鏈多園"戰略的深化實施,園區有望在2030年前形成覆蓋西北地區的農業科技創新輻射網絡,持續推動區域經濟與生態效益協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