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2025年農業政策與環境的推動下,農業科技展現出智能化、高效化和可持續化的特點。全國設施農業面積突破1200萬畝,節水灌溉技術覆蓋率達78%,而崆峒區作為西北農業現代化示範區,以技術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為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複製的實踐樣本。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中國農業行業深度分析及「十五五」發展規劃指導報告》指出,崆峒區依託國家"強科技"戰略部署,近三年累計投入農業科技研發資金1.2億元,建成10萬平方米智能化玻璃溫室集群。通過環境控制專利技術優化,實現溫室溫度精準調控,光照強度動態調節,單位面積土地利用效率提升4倍以上。2025年數據顯示,全區設施農業面積已達5800畝,占耕地總面積的17%,形成"政策扶持+技術賦能"的協同發展模式。
面對西北乾旱半乾旱氣候挑戰,崆峒區研發應用潮汐式苗床節水系統,水分利用效率提升60%,配合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化肥使用量減少35%。園區引進的抗逆型蔬菜品種在鹽鹼地改良試驗中表現優異,新品種隴椒105畝產突破8000斤,較傳統品種增產22%。通過構建"環境監測-智能決策-精準執行"技術鏈條,實現農業投入品減量與產出效益的雙重提升。
依託"網際網路+農業"戰略,崆峒區建成集分揀包裝、冷鏈物流、電商銷售於一體的產業鏈閉環。2025年數據顯示,全區蔬菜年產量突破2.2萬噸,辣椒產業覆蓋種植面積12萬畝,"崆峒辣椒"品牌產品進入全國23個省市的高端市場,電商銷售額占比達45%。通過建設6個高原夏菜示範點,累計開展技術培訓3.2萬人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00餘名,形成"產-供-銷-研"一體化發展格局。
智慧農業系統使番茄單產達到30公斤/平方米,較傳統種植模式提升400%,年綜合產值突破6000萬元。通過建設農業物聯網平台,實現病蟲害預警準確率92%、農機作業效率提升55%。2025年數據顯示,園區單位面積產值達12萬元/畝,帶動周邊農戶戶均增收2.8萬元,農業科技貢獻率超過68%,為區域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在2025年農業政策與技術變革背景下,崆峒區通過政策引導、技術創新、產業融合三重發力,構建起"科技強農、數字興農、品牌富農"的現代化農業體系。其實踐表明,當政策支持與技術突破形成合力,農業不僅能保障糧食安全,更能成為驅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未來隨著5G、AI等技術的深度滲透,崆峒模式將為我國農業轉型升級提供更多創新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