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前10個月,我國大宗商品進口量價呈現分化態勢,機電產品成為推動進口結構優化的核心力量。海關數據顯示,機電產品進口額達6.05萬億元,同比增長5.5%,顯著高於多數大宗商品的進口增速,凸顯其在產業升級中的關鍵作用。與此同時,鐵礦砂、原油、煤炭等傳統能源與原材料進口量價齊跌,折射出國內外市場需求及價格環境的深層變化。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機電產品行業競爭格局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分析報告》指出,截至今年10月,我國機電產品進口額突破6.05萬億元,同比增長5.5%。這一數據不僅反映國內製造業對高技術設備的持續需求,也印證了機電產品在推動產業鏈升級中的核心地位。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鐵礦砂進口量雖保持10.29億噸(增長0.7%),但進口均價下跌10.7%,顯示傳統產業對大宗商品的依賴正在邊際減弱。
在能源與原材料領域,進口量價齊跌成為普遍現象:原油進口4.71億噸(+3.1%),均價跌12.1%;煤炭進口量減少11%至3.88億噸,均價跌幅達24.5%。天然氣進口1.03億噸(-6.2%),均價下跌8.8%。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機電產品憑藉技術密集型優勢,逆勢實現量價雙穩。大豆進口9568.2萬噸(+6.4%),均價跌11.1%;成品油進口量降16.3%至3419.3萬噸,均價下跌4.6%。這種分化表明,機電產品正成為我國進口結構中抵禦價格波動的核心支柱。
在原材料進口普遍承壓的背景下,機電產品增長凸顯其在產業布局中的戰略價值。例如,初級形狀塑料進口量同比減少7.6%至2212萬噸,均價僅微跌0.6%,而未鍛軋銅及銅材進口量減少3.1%至445.6萬噸,均價卻逆勢上漲5.7%。這表明,機電產品市場已形成對高技術原材料的差異化需求,推動產業鏈向高附加值環節延伸。
2025年前10個月的進口數據表明,機電產品已成為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其進口增長不僅反映了國內製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轉型的迫切需求,也體現了國際市場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市場的認可。未來,隨著產業布局持續優化,機電產品市場有望在穩定進口結構、提升產業鏈競爭力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