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近期印發《全面推進美麗內蒙古建設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規劃綱要(2025—2035年)》,明確以新能源為核心抓手推動區域經濟與生態協同發展。規劃提出到2030年,新能源裝機規模將超過3億千瓦,可再生電力消納占比達到40%以上,重點打造「風光氫儲」產業集群,為新能源產業投資與企業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新能源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根據規劃綱要,內蒙古將重點推進包頭市、通遼市、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市、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阿拉善盟等地區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加速風光資源高比例開發。投資方向聚焦於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以及邊境沿線、沙漠戈壁、採煤沉陷區等特定區域的光伏電站布局。這一規劃為風電設備製造、光伏組件生產及配套產業鏈企業提供了明確市場信號,預計相關領域投資規模將持續擴大。
規劃強調發展新能源制氫產業,探索「風光氫儲」協同創新模式,並重點發展碳纖維等碳基材料產業,目標建設國家新能源裝備製造基地。這一戰略將帶動氫能儲運、燃料電池、碳纖維應用等細分領域投資,吸引具備核心技術的企業參與產業鏈建設。例如,依託內蒙古豐富的風光資源,電解水制氫項目有望成為投資熱點,同時碳基材料的應用將提升新能源裝備輕量化與能效。
為實現綠電替代目標,規劃提出在鐵合金、有色、數據中心等重點行業及工業園區推廣可再生能源應用。例如,數據中心可優先接入新能源電力,高載能產業通過綠電替代降低碳排放成本。這一政策導向將促進新能源發電企業與工業用戶直接交易,形成「新能源+高載能」協同發展模式,進一步推動綠電使用比例提升。
規劃明確將內蒙古打造為國家重要的新能源裝備製造基地,重點支持風機葉片、光伏逆變器、儲能電池等核心設備本地化生產。此舉不僅降低外購成本,還能吸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聚集,形成集研發、製造、運維於一體的產業集群。例如,風電基地建設將直接拉動大型風機整機及配件生產需求,而光伏電站的分布式布局則為組件供應商提供區域化市場機會。
從時間維度看,2025年是規劃實施的關鍵啟動期,需完成重點區域風電基地的前期規劃與首批項目落地。到2030年,新能源裝機規模需突破3億千瓦,意味著年均新增裝機約2500萬千瓦,投資規模將達數千億元。在此過程中,具備技術優勢的新能源企業、設備製造商及氫能領域創新企業將成為核心參與者。
內蒙古通過系統性規劃新能源產業布局,明確了「風光氫儲」集群化、綠電替代規模化、裝備製造本地化三大方向。至2030年,超3億千瓦的裝機目標與40%的可再生電力消納比例,為新能源投資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框架與市場空間。重點企業需抓住風電基地建設、氫能產業鏈延伸及高載能產業融合等機遇,通過技術突破與區域協同,推動內蒙古從資源大省向新能源產業強省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