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了解,以市場決定性作用作為未來主要調控力量,這將成為建立防範和化解產能過剩長效機制的基本前提。
作為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個突出的矛盾,產能過剩已經成為一個系統性、結構性、深層次的問題,並且各行業中的龍頭企業也很難規避產能過剩這一「絆腳石」。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建立健全防範和化解產能過剩長效機制」。
業內專家認為,目前,產能過剩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道路上亟需解決的問題,但是化解產能過剩是一個長期過程,「持久戰」已不可避免,而建立防範和化解產能過剩的長效機制將成為重要「武器」。
董登新表示,目前在產能過剩問題上,最主要的「頑疾」還是國企,這也是目前我國產能過剩的重災區,國企所在行業的產能是最容易過剩的,並且這些過剩的產能往往沒有人負責任。而民資與民企的產能過剩則是相對的、暫時的,在有效的市場機製作用下,民資與民企所帶來的產能過剩可以消化和自我恢復。
董登新指出,防範和化解產能過剩,應針對國企轉型和產業升級來制定具有較強針對性的制度安排,或者需要國企有實質性的對策和舉措,比如加大研發力度、加大新產品開發。此外,在某些領域,國企還要有一定的競爭意識和成本意識。
欲先人一步掌握最新報告請查閱《2011-2016年鋼鐵產能行業投資價值及前景諮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