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法律相關 資訊詳情
農民工欠薪依然嚴重 業界吁建立欠薪治理長效機制
 法律 2013-01-02 09:54:14

  臨近年終歲末,如何保障農民工及時足額拿到工資?全國總工會書記處書記、法律工作部部長郭軍表示,2014年元旦、春節「兩節」期間,全總將繼續配合有關部門開展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檢查,幫助農民工依法維權,同時推動建立欠薪治理長效機制,力促解決農民工欠薪「頑疾」。

  倡導依法理智維權

  12月4日,全國法制宣傳日,以「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依法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為主題的工會法制宣傳活動在全國拉開帷幕。臨近年終歲末,這次活動特別將法制宣傳教育與維權服務相結合,針對社會普遍關注的拖欠農民工工資等問題,努力暢通法律援助渠道,倡導依法理智維權。

  「現階段,農民工欠薪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大規模的欠薪現象減少。這一方面由於企業管理日益規範,另一方面也由於廣大農民工維權意識日益提高。」全國總工會書記處書記、法律工作部部長郭軍表示。

  近年來,全國工會積極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廣大職工、企業經營管理者的法律意識提高。與此同時,各級工會積極為職工提供法律援助等維權服務。據統計,目前有工會法律援助機構12948個,10年來受理職工法律援助案件49萬件,結案31.42萬件。另據不完全統計,自2012年11月工資支付專項檢查活動開展以來,各地共檢查用人單位47.22萬家,為150萬職工追回被拖欠工資73.29億元,其中為136萬農民工追回被拖欠工資69.45億元。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廣大職工建立起依法、理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

  「欠薪問題分不同情況,應區別對待。」郭軍說,「其中,對惡意欠薪,一定要嚴查嚴打。而非惡意欠薪,是指企業遇到經營波動,在特定階段可能出現行業性虧損。對此,需要客觀對待。當然,如果進入破產清算,工會還是主張優先補償職工工資、保險等。」

  欠薪問題依然嚴重

  由於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勞動密集型企業和加工貿易型企業面臨融資困難、原材料成本上升、匯率變動等壓力,加上鐵路、高速公路、房屋建築等建設項目資金到位不充分等因素,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工作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

  據郭軍介紹,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部分地區欠薪形勢有所抬頭。突出表現在發案數量上升、欠薪金額增加、發案領域擴大等方面。據統計,2012年,全國各級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共辦理拖欠工資案件21.8萬件,為622.5萬勞動者追發工資200.8億元,較上年分別增長7.5%、16.7%、29.5%。在建設領域工資拖欠問題仍高發頻發的同時,建工製造、船舶修造、服務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租賃場地經營企業拖欠工資問題也明顯增多。

  建築領域欠薪問題依舊嚴重。一些地方建築市場秩序混亂,低價中標、墊資施工等給建築施工企業帶來沉重壓力,從而埋下欠薪隱患。同時,違規發包、層層轉包現象仍較普遍,工資和工程款混合,企業資金鍊斷裂、承包合同糾紛和工程量核定等問題極易引發欠薪事件。另外,農民工流動性較大,企業用工不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在糾紛處理中因缺乏有效證據,問題處理較為棘手。「據河北省統計,建築企業拖欠農民工工資案件占全省欠薪案件總數的95%以上。」郭軍說。

  相關行政司法制度不夠完善。儘管農民工維權意識增強,但相應的行政司法解決欠薪制度途徑滯後,解決問題耗時較長,農民工維權訴求得不到及時回應和滿足。

  建立治理長效機制

  「全國總工會一直高度關注農民工欠薪問題,並積極配合有關部門,推動問題解決。」郭軍介紹說,「部分地方工會還探索建立了建築勞務實名制『一卡通』、簽訂農民工『1+N』專項集體合同、設立工資支付保證金和欠薪應急周轉金等機制,督促用人單位依法支付勞動報酬。」

  下一步,全國工會將努力促進解決農民工欠薪這一「頑疾」?

  「首先,推動完善工資支付保障相關法律政策的規定。」郭軍表示,包括推動出台《企業工資條例》或《工資支付保障條例》,配合人社部起草《關於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意見》等。

  「其次,加大對惡意欠薪行為的打擊力度。」郭軍說,2014年「兩節」期間,全總將建議並推動有關部門繼續開展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檢查。對部分涉及人數多、金額較大、社會影響惡劣的案件,各級工會組織將支持和幫助職工提起訴訟,強化對惡意欠薪行為的震懾和打擊力度。

  「更為重要的是,推動建立健全欠薪治理長效機制。」郭軍說,全總將督促各地工會建立勞動關係矛盾預警排查機制,對用人單位支付勞動報酬情況定期開展監督檢查;加強工會法律援助力量,為追討欠薪職工免費提供諮詢服務和案件代理服務;強化跨區域聯動維權合作,在勞務輸出地和輸入地之間建立密切合作,最大限度地為異地討薪職工提供法律援助。「特別要推動將代發工資列為金融機構的應盡義務,增強工資支付行為的規範性和可控性;推動地方政府普遍建立欠薪應急周轉金制度;在建築行業全面推廣工資支付保障金制度。」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法律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