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告網了解:即使中國的退休年齡已經50多年沒有做過調整,即使「未富先老」已經成為中國可以預見的未來,但決策部門仍然對延遲退休年齡「投鼠忌器」——最大顧慮是擔心對青年就業形成「擠出效應」。
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寫入了決定,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日前接受央媒採訪稱,該部正在匯集各方面的意見,研究相關方案。對人社部來說這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其中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缺乏延遲退休與就業之間聯繫的基礎數據和實證研究。雖然眾說紛紜,但無論是支持或是反對都只停留在問題的表面,誰也拿不出有力的數據供決策部門參考。
延遲退休增加青年就業?
老年人與青年人「搶飯碗」是反對延遲退休最重要的一條理由。有觀點認為,我國每年離退休人員在600萬~700萬人,一旦實施延遲退休會導致600萬~700萬適齡就業人員找不到工作,這種判斷雖然失之偏頗,但卻表達了民眾的擔憂。
從兩年前開始,中央財經大學學者張川川就和北京大學中國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趙輝耀一起,對延遲退休和就業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研究。在這之前,中國學術界對延遲退休和就業的量化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這項研究預估,在中國的勞動力市場上,老年人就業的增加不僅不會對年輕人就業產生負面衝擊,還會促進年輕人就業。
在近日清華大學就業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舉行的一場研討會上,張川川介紹,課題組通過控制變量法,採用回歸分析,使用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和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利用養老保險的制度安排特徵,估算了55~64歲男性和50~59歲女性這些高年齡段人口就業對中、青年人 (20~24歲)就業的影響。
結論顯示,高年齡段人口就業每增加1個百分點,可以使中、青年人就業增加0.59~0.82個百分點。
「沒有證據支持擠出假說,相反,老年人就業率的增加導致了青年人就業率的上升。」張川川說。
張川川表示,「老年人就業會擠出年輕人就業」主要基於兩個假設,第一是不同年齡段的勞動力可以替代;第二是一個經濟體的工作崗位是固定的,一類勞動力群體(如老年人)就業數增加,必然引起另一個群體(如年輕人)就業的減少。
張川川的課題組經實證研究發現,老年人與年輕人在技能、工作經驗、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兩種類型的勞動力並不存在替代關係,反而很可能是互補關係。同時,一個經濟體的就業崗位也並非完全固定的,一類勞動力增加不會必然引起另一類勞動力的減少。
他認為,延長退休不會擠出青年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退休人口和非退休人口在消費行為上存在顯著差異,退休年齡調整將影響社會總需求。具體來說,退休後個人和家庭消費會顯著下降,包括與工作相關的支出,如交通、著裝和餐飲支出等。研究發現,城鎮職工退休後與工作相關的消費減少了超過30%,其他消費減少了15%。
「退休所導致的消費需求下降會減少對勞動力的引致需求,從而抑制就業。反之則能夠增加總消費需求,從而促進就業。」張川川說。
影響就業的變量
然而,普通民眾難以判斷這種通過控制變量法做回歸分析所得出結論的正確性;按政府部門慣例,回歸分析亦很難作為決策依據。
張川川也表示,上述研究只是對延遲退休可能帶來的就業效應進行預估,並不能回答「延遲退休是否擠出了年輕人就業」這一問題,這需要實施後對政策進行評估才能得出準確結論。
記者從接近人社部人士處了解到,人社部遠遠沒有學者這麼樂觀。從胡曉義此前的表態可以看出,人社部認為延遲退休對就業的短期衝擊肯定是繞不過去的。這也是人社部一直在延遲退休問題上持審慎態度的原因。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是中央定調的,人社部是「不得不」出來表態。
這位人士也表示,近年來中國勞動力市場已經市場化,大部分領域都不存在青年和老年勞動力的簡單替代,但機關事業單位的替代關係還是存在的,若推行延遲退休,體制內崗位替代速度肯定會減慢。這部分崗位總數並不大,只占到中國城鎮就業崗位的十分之一,但卻是以大學生為代表的年輕勞動力最關注的崗位。
近年來,機關事業單位和國企是大學生就業時的首要偏好。一旦延遲退休,大學畢業生群體將受到衝擊。而這部分人群的就業向來是政府最為關注的,這也成為制定延遲退休政策必須考慮的因素。
胡曉義也表示,政府把青年就業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每年600萬的退休人員對於青年就業會形成一定的替代關係,但兩者不是完全簡單的加減關係,不是「退一個人補一個人」的關係。中國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時代結束,未來必須在產業結構調整當中來調配勞動力。
理智與情感之爭
反對延遲退休一直占據輿論主流,但與支持聲一樣,反對聲對於政府決策所需要的基礎數據和研究同樣沒有貢獻。
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所有政策都不是算出來的,都是政治決策,要考慮多方因素,公共政策還要考慮人文關懷。延遲退休年齡,實際上是注重經濟理性,忽視人文關懷。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保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顯然對這一看法持保留態度。她說,老齡化的加速到來是中國必須面對的難題。當一個國家人均壽命接近80歲時,這個國家就進入了四代同堂的大家庭,50~65歲的人只能算作「年輕的老人」,此時必須考慮他們勞動參與率的問題。
「我們不能想像在一個四世同堂的家庭,讓兩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承擔所有五六十歲和七八十歲兩代老人的負擔,而且他們還要養兩個孩子。」楊燕綏說,「年輕的老人」延遲退休,將減輕年輕人在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上的稅費負擔。
楊燕綏支持延遲退休的另一個理由是未來老年人需要增加就業來增加收入。這不僅可以提升老年人消費以增加社會需求,更重要的是在未來老齡化社會中,「如果老年人的資產結構不好、收入不高,年輕人為老年人所做的服務就沒人買單,這將是一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