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生物製藥 資訊詳情
我國血液製品行業供需狀況分析
 血液製品 2014-01-01 09:09:21

  由於血液製品來源的單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單採血漿站的數量和采漿量一直是血液製品企業發展壯大的緊箍咒,搶占漿站資源成了血液製品企業的共識,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的結果也驗證了我們的上述結論。今年以來,多家企業邁開了整合併購的步伐,行業的拐點或許到來。

  圖表1:血液製品行業邏輯

  圖表2:血液製品行業的五力模型分析

  當前我國的血漿需求量約8000噸,2013年,國內正常運行的的單採血漿站的數量在145家左右,采漿量預計在4500噸,仍然存在3500噸的缺口。為了避免單採血漿站數量偏少對下遊行業帶來的影響,2012年初,衛生部發布了《單採血漿站管理辦法通知》,鼓勵各地設置審批漿站、擴大采漿區域,此項政策的出台有益於單採血漿站在全國範圍內的合理分布。按照當前的審批漿站的條件,企業只要有6個產品,有凝血因子就可以申請設立新的漿站。截至今天為止,多家血液製品獲批設立了新的單採血漿站。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的規定,每人每次供漿量為580ml(600g),采漿間隔不得短於14天,也就是最多2次/月,采漿頻次遠低於國外已開發國家(美國8次/月、歐洲4次/月)。對於專業的供漿人群而言,年供漿量的最大值為14.4kg,對於8000噸的需求量來說,只需要55.56萬人進行專業供漿即可,然而事實遠非如此。

  儘管周期性的獻漿已經被科學證明不會危害身體健康,但全國采漿量規模增長速度一直較慢,有的年份甚至出現下滑,造成血製品整體上供不應求的現狀,根本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對醫療衛生安全的質疑;2)傳統的獻血文化的影響;3)獻血營業費偏低。

  圖表3:全國投漿量變動狀況

  首先,國內單採血漿站的管理曾經幾度混亂,獻漿者對血站的醫療衛生安全一直持懷疑態度。比如1996年,單採血漿站的違法操作曾給河南省帶來一場愛滋病危機;2006年,貴州省多家單採血漿站違規運營,多家血站被衛生部門勒令整頓;2011年,貴州進一步整頓單採血漿站,16家單採血漿站關閉。

  其次,傳統的獻血文化一直將貧窮和獻血緊密相連,單採血漿站的數量和區域經濟發達程度幾乎呈現出完全負相關的關係,以2006年為例,貴州和廣西分別擁有25和23給單血漿站,接近全國單採血漿站數量的1/3,貴州省的采漿量接近全國的40%,因此獻血文化會一直抑制采漿量的提升。衛生部的數據表明,2010年,西部地區單採血漿站的數量占比為53%,采漿量占比達62%。

  在血液製品的成本構成中,血漿成本占比最大,約55%—60%,而血漿成本主要由營養費構成。在我國,營養費額度偏小也一直抑制了居民獻血的積極性,2006年,營養費為80-85元/次,當前營養費為250元/次,儘管有著不錯的漲幅,但依然偏低(主要是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外出務工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對通過獻漿獲取收入這條路徑形成了壓倒性的替代)。因此,血液製品的原材料困境將一直存在。

  血漿中的蛋白質有二十多種,按照結構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分為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國外技術先進的血液製品企業能夠從血漿中分離純化的蛋白質約15-24種,國內企業技術相對落後,蛋白提取數量多數在5-11種,其中華蘭生物的提取技術最成熟,可以提取11種蛋白質;另一方面,國內企業提取的蛋白質的純度也偏低,單位血漿的產值顯著低於國外企業。

  在我國,多數血液製品進入醫保目錄,由國家發改委制定最高零售價。2013年初,在發改委的新一輪藥品降價目錄中,血液製品逆市漲價,一方面是因為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則說明了血液製品緊俏的現狀。

  儘管都在供不應求、部分依賴進口的範疇內,由於白蛋白的供給遠高於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的提取技術比較複雜,結合同類產品國內外最高零售價及部分產品的進口價格進行分析可知:長期來看,白蛋白降價的可能性較大(短期無降價風險),而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的保價能力較強,甚至存在提價空間。資源、技術、產品價格等多重因素將加速行業的分化,強者恆強。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血液製品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