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無機化工 資訊詳情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或年底出台 碳定價機制迫切需要
  2014-01-01 10:16:18

  碳排放權交易的概念源於上世紀90年代經濟學家提出的排污權交易概念,排污權交易是市場經濟國家重要的環境經濟政策,美國國家環保局首先將其運用於大氣污染和河流污染的管理。

  2011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於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等七省市開展碳交易試點工作。兩年來,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指導和支持下,深圳積極推動碳交易相關研究和實踐,努力探索建立適應中國國情且具有深圳特色的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先後完成了制度設計、數據核查、配額分配、機構建設等工作。2013年6月18日,深圳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全國七家試點省市中率先啟動交易。半年來,深圳碳市場運行穩定,深圳在運用市場機制實現低碳發展方面擔負起探路者的角色。

  我國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進展順利

  11月25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截至2014年10月,全國7個碳交易試點省市,共完成1375萬噸二氧化碳交易,累計成交金額突破了5億元人民幣。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或年底出台

  在發布會上,發改委氣候司司長蘇偉還透露,下一步要重點推動立法進程,儘快出台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同時進一步加快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爭取在2016年開始運行。

  對此,發改委能源中心研究員告訴記者,「通過試點,碳交易的一些基本模式都已搭建起來。」他說,但是現在需要推動全國碳交易往前走,要考慮到面臨的實際困難。

  年底出台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

  開展碳排放權交易,是國際社會通過市場經濟槓桿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據悉,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印發《關於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和深圳七省市開展碳交易試點工作。相關信息歡迎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4-2019年二氧化碳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蘇偉說,「經過這兩到三年的試點工作,7個試點從機制建設、法制建設、規則的建立、平台的建設都已經完成,從2013年底開始到2014年上半年,已經陸陸續續上線交易,總體來講還是比較平穩。」

  蘇偉介紹,通過試點,首先形成了一些好的經驗、好的做法,對下一步在更大範圍內推動碳排放權交易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通過體制機制的探索,形成了一些規則、制度,也為下一步推廣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在我國開展碳排放權交易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

  「有望在2014年底儘早出台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蘇偉說,同時,進一步加快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爭取在2016年開始運行。希望到「十三五」末的時候,能夠有相對比較成熟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實際上,在2014年9月19日,發改委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解振華談到7個碳交易試點城市時就曾指出,「現在我們正在總結這些地方的試點經驗和做法,準備建立全國的碳市場。」

  迫切需要建立碳定價機制

  相對歐盟等較為成熟的碳交易市場而言,我國還沒有形成一個真正的碳交易市場,姜克雋說,「現在問題看來不是很樂觀。」

  雖然從試點來看,碳交易市場的一些基本模式都已搭建完成,但是,如果要在2016年建立全國的碳交易市場的話,還有好幾件事情要做,姜克雋介紹,比如說未來是不是能走到歐盟第三階段的碳交易,也就是要拍賣碳交易份額,以及價格怎麼傳遞,還有數據質量,這幾個都是特別核心的問題。

  現實的情況是,到目前為止,7個試點省市雖然在平台搭建、措施制定等方面取得了較多的經驗,但是,在以上三個方面還基本上沒有太多的進展,與歐盟相比,中國的碳交易市場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2013年,歐盟已經進入第三階段的碳排放交易,在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推進過程中歐盟花了比較長的時間,我國主要是採取向國外學習的方式,按照此前制定的減排目標:在2005年的基礎上,到2020年碳強度要下降40%~45%。

  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了解到,建立完善的碳排放交易市場形勢較為緊迫,姜克雋認為,我國需要在「十三五」初期,就採取一個比較好的碳定價機制,來支持2020年目標的實現。

  對於如何做好碳定價機制,姜克雋建議,排放多少的量就要購買多少的份額,不要有免費的量。在價格的傳遞方面,要把企業額外增加的成本,通過產品的價格傳遞出去,特別是電價和熱價,而且要從國家立法層面支持這方面的工作。

  此外,對於數據的質量的採集問題,姜克雋認為,這是一個需要長期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現在是主推碳交易,當然我們還可以徵收碳稅,都是碳定價的一種方式,這是很好的可以考慮的選擇。」姜克雋說。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碳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